关于相机类型趋势有哪些的讨论正在各大平台持续发酵,我们精心筛选了最新资讯 ,希望能为您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简述数码相机的发展趋势
数码相机发展进程大史记
2005.07.2811:27:08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发展道路 。在这20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 、机械、电子三位一体 ,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笑看浮云遮望眼,瞬间沧海变桑田,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 ,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自从1969年10月17日,美国贝尔研究所的鲍尔和史密斯宣布发明“CCD”(电荷耦合元件)以来,这种感光元件在经过进一步完善之后 ,终于在今天得到了广泛应用。4色CCD、SUPER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断涌现,像素数早已跨越了千万像素,而成像效果却也已臻于完美 。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 ,DC产业早已走出了自己的幼年,外观设计更趋成熟,操作功能日渐强大 ,并且随着制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类产品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不可限量的发展苗头。
总体来看,DC产业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一直秉承了“更高、更快 、更强、更加人性化 ”的发展脉络,正是在制造厂商的不懈努力之下 ,今天的数码相机市场才会变得如此繁荣和美丽。人们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仍会不由得念起数码相机诞生之初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对这一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经典机型至今依然让人难以忘却 。
80年代无异于数码相机产业的寒武纪 ,在不足十年的时光里,数码相机快速脱离了襁褓并逐渐学会了蹒跚迈步,尽管那时的分辨率依然十分低下 ,但众多厂商的参与却让这一产业慢慢充满了勃勃生机。
索尼马维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开始了“电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断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它于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静态视频“马维卡(MABIKA)”。该相机使用了10mm×12mm的CCD薄片 ,分辨率仅为570×490(27.9万)像素,首次将光信号改为电子信号传输 。
紧随其后,松下、COPAL 、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纷纷开始了电子相机的研制工作 ,并于1984-1986年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原型电子相机,生命大爆发就此开始。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
在DC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款相机同样出于索尼之手,由此可见,该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场地位绝非“浪得虚名”。1986年索尼发布了MYC-A7AF ,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能够在2英寸盘片上记录静止图像,像素分辨率也已扩展到了38万像素 。卡西欧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电子相机
1987年 ,卡西欧首先在市场上发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电子相机,尽管分辨率仅能达到28万像素,但这对于DC产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就今天来看 ,CMOS与CCD在数码相机感光器件正统方面的争夺早已尘埃落定,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机上还被广泛应用之外,其他厂商均已把CCD当作了自己产品的主导方向。不容否认 ,CMOS所具有的全幅面 、低能耗等优势的确非常吸引人,但动态范围低的弊病却不能不让人们对它“敬而远之 ” 。
佳能RC-760-----首台60万像素机型
想要获得接近于传统相机的拍摄效果,提升CCD像素分辨率算得上最根本的解决途径 ,但在数码相机诞生的初期,想要在像素上更上一层楼却又谈何容易。几年间,厂商们一直在30万像素的水平上艰难徘徊,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万像素的机型RC-760。
这台电子相机使用了2/3英寸60万像素CCD ,外观在今天来看略显呆板,不过这可是那个年代最高像素的机器,售价比今天的一辆小车还贵。
80年代不断的技术积累终于为我们迎来了90年代数码相机产业的真正繁荣 ,从此之后,数码相机确立了其基本的生存模式 。
柯达DCS100——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
1990年,柯达推出了DCS100电子相机 ,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从此之后,这一模式成为了业内标准。
对于专业摄影师们来说 ,如果一台新机器有着他们熟悉的机身和操控模式,上手无疑会变得更加简单。为了迎合这一消费心理,柯达公司为DCS100应用了在当时众所周知的尼康F3机身 ,内部功能除了对焦屏和卷片马达作了较大改动,所有功能均与F3一般无二,并且兼容大多数尼康镜头,真可谓考虑周详 。
这台数码单反使用了拥有140万像素的20.5x16.4mmCCD ,光变倍数1.8X,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并未给它配备内置存储器,只能连同一个笨重的外置存储单元(DSU)使用。DSU跟今天的相机底座差不多 ,以电池作为驱动能源,内置200MB存储器,可以存放150张未经压缩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机器比起来也是非常原始的 ,拍摄者可以使用相机上的光学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尽管不太方便,但在当时可是非常高档的了 。这台机器那时的售价相当于今天的22.5万人民币 ,真是贵得离谱啊。
在DCS100获得成功之后,柯达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后续机型DCS200,它终于摆脱的DSU的累赘 ,存储器被安置在了机身内部,这样一来带着出门拍摄也就变得非常惬意了。
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的数码单反
无论柯达还是佳能,在早期的产品设计中都无不沿用了原来传统相机的胶片机身,尽管这能让专业摄影师们感受到产品的亲和力 ,但产品一多也就难免会让人产生乏味的感觉 。1995年,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推出了全新设计的E2/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传统机身 ,采用了一体化设计风格,从而很容易就能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台数码单反的分辨率仅有130万像素,跟同时代的柯达DCS460所拥有的600万像素相比有着天壤之别。E2/E2s最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了尼康新开发的ROS光学系统 ,通过一组光学元件将光线投射到面积小于35mm胶片的CCD上,在这个基础上镜头的视角可以保持不变,但限于有效光圈严重缩水 ,成像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 。
一体化设计让这台机器的外观看起来更加简洁,但内部结构的复杂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外观体积的膨胀,总重量也呈现出了失控的迹象。这台机器为尼康的数码单反研发积累了很多经验 ,在它上市四年之后,尼康就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1,数码相机产业的白垩纪时代也就被彻底结束了。
尼康D1——尼康首台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
1999年6月,尼康终于推出了该公司首部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D1 ,凭借远低于柯达DCS系列相机的售价开创了数码单反民用化的新时代。
这款数码单反所采用的机身是在传统相机F5基础上经过改装完成的,依然保持了极具魅力的专业气质 。它内置274万像素CCD,ISO感光度200-1600 ,采用CF卡/IBM微硬盘作为存储介质,支持的文件格式包括JPEG 、TIFF、RAW三种,售价5580美元 ,在今天来看仍然显得昂贵。
佳能EOS1D——佳能的数码单发神话
长期以来,在像素分辨率争夺的同时,厂商们在拍摄速度上的竞争同样如火如荼。为了彻底超越尼康D1所营造的神话 ,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专用于快速拍摄用途的EOS1D,从而在速度和技术指标上全面压过了尼康D1,成就了DC产业新一代传奇 。
这款数码单反拥有400万像素分辨率 ,ISO感光度100-1600,也采用CF卡/IBM微硬盘作为存储介质,售价在7000美元左右。
奥林巴斯E-1——4/3系统代表作
正像早期的笔记本厂商一样,为了给对手制造最大的赶超麻烦 ,数码单反厂商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都要刻意做到避免与对手的产品兼容,这样一来,任何品牌的数码相机组件都无法通用 ,在组件损坏之后用户只能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替换,厂商们由此便获得了利润最大化。
今天的笔记本早已做到了相互兼容,这可以说是电脑厂商日渐开明的表现 ,而数码相机产业的变革却也在悄悄进行 。2003年12月,奥林巴斯发布了与柯达、富士两家公司联合研发的采用“4/3系统”的E-1。
4/3系统规定了CCD感光器件的面积,CCD与镜头之间的距离以及镜头的直径 ,因此,凡是采用这一系统的数码单反都能轻松做到镜头的相互兼容,这在以前的产品中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E-1采用了500万像素CCD ,ISO感光度范围100-800,使用CF卡作为存储介质,支持JPEG 、RAW、TIFF文件格式 。发布之初的售价高达16000元人民币。
佳能EOS300D——一代平民数码单反王
数码单反功能强大,拍摄画质美轮美奂 ,但高昂售价却是其无法走近平民百姓的最大障碍。为了顺利完成数码单反的普及历程,厂商们总是在挖空心思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 ,一批价格合理的平民化数码单反才终于浮出了水面,而佳能E0S300D无疑算得上这一进程的先行者 。
2003年8月,佳能推出了采用塑料机身的EOS300D ,它整合了前辈EOS-10D惯用的CMOS感光器件,售价首次低于1000美元,从而彻底改变了数码相机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
这款相机采用630万像素CCD ,ISO感光度100-1600,使用CF卡作为存储介质。外观设计应用了银、灰、黑三色,整体给人的感觉还算不错。
写在最后
生命的演化永不停滞 ,而DC产业的发展却也永无尽头 。在像素分辨率节节攀升的前提下,今天的数码相机厂商早已不再把这项指标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唯一手段,让自己的产品更加好用 、易用,更加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 ,这早已成为他们进行产品设计的最新共识。
明天的数码相机市场会像90年代一样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单反相机向着微单直反相机发展,重量降低,性能不变或随科技进步而增多 。单反相机很多性能 ,手机无法替代,互换镜头、远近拍摄、连拍 、间隔拍摄、亮暗拍摄、叠加拍摄,等等。从胶片 、单反无胶片、微单直反 ,随着科技进步逐步改进,功能与保真度只能不断增加,重量不断减少 ,拍摄更加简单,这是趋势。科技在进步,谁也挡不住 。
相机的分类与选择
随着相机行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更新 ,相机提供的画质、画面表现等已经来到了非常优秀的级别。虽然,现在手机的拍照能力也不错,不过毕竟拍照只是它们的一个附属功能,而且由于机身尺寸的限制 ,手机的拍照能力拥有一定的上限,所以为了满足对于拍照日益增长的需求,入手一台相机必不可少。总的来说 ,目前的相机可以分为六个种类,而且无反相机将成为以后的大趋势 。
1,单反相机
对于爱好拍照摄影的人们来说 ,单反相机应该是频繁听到的一个种类。它拥有一个镜头,这个镜头起到取景和成像的作用,在取景时 ,光线进入镜头后再反射到五棱镜上,再通过五棱镜的折射,最后得到取景器中看到的画面。单反相机的镜头可以更换 ,具有反光板结构,机身大 、重,便携性差,广角效果差 ,长焦出色 。
2,大/全画幅相机
大画幅相机可以说是最简单的相机结构了,一个镜头 ,一段皮腔,一个胶片即可进行拍照,它拥有成像面积大 ,画质出色等优势,不过由于其操作复杂,使用不便 ,使用它的人也不多了。而全画幅是关于传统的35mm胶卷来说的,它的成像面积为36x24mm,拥有高像素、优秀的虚化能力、出色的降噪等优点。
3 ,双反相机
双反相机即双镜头反光镜取景式相机,它拥有两种联动的同焦距镜头,其中上方的镜头用于取景和对焦,而下方的镜头具有光圈快门装置 ,用于成像和曝光。以前,这种相机广泛地被记者和其他的人群使用,不过由于它固有的视差和镜头限制等缺点 ,现在已经极少有人使用 。
4,微单相机
微单即微型单电相机,从它的命名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它小巧便携的特性。它可以更换镜头 ,没有配备反光镜,拥有电子取景器,得益于小巧精致的外形 ,超高的便携性以及不错的画质表现,微单相机成为了很多人旅行,刷街的不二之选。
5 ,卡片相机
顾名思义,卡片相机的机身尺寸就像卡片一样,可以非常轻松的放入口袋,拥有其他种类相机不具备的出色的便携性 。不过 ,随着智能手机日益提升的拍照能力,人们对于卡片相机的需求几乎消失殆尽,毕竟只带一个手机就能搞定的事情 ,没有人愿意再带一部卡片相机。
6,无反相机
无反相机极其出色的超高速连拍是其他种类的相机远远不及的,它消除了传统单反相机因为曝光时反光板上下运动产生的震动 、延迟、取景器显示画面等待时间长等缺点 ,机身轻薄,结构简单,连拍性能远超单反 ,而且操作友好,体验非常出色。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 。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 ,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 。捕获了3头 ,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 。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 、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 ,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 、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 、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 ,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 。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 ,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DC"表示"600" 。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 ,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 ,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表示 "15,000",""表示"165,000" 。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 ,不过难写难认,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 ,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 。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 ,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 ,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 。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 ,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 ,"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 。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 ,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 。如"零头"、"零星" 、"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 ,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 ,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 。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 ,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谁也阻挡不住 。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 ,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0℃,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 ,还出现过五进制、二进制、三进制 、七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 、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 、3、4、5 、6、7、8 、9、0,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 ,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 、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 ,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 。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 、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统称为整数 。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但是 ,在数字的发展过程中,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了 。让我们回到大经贸部2500年前的希腊,那里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 ,是一个研究数学、科学和哲学的团体。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支配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世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数或数的比例,这是世界所以美好和谐的源泉 。他们所说的数是指整数。分数的出现 ,使"数"不那样完整了。但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所以他们的信仰没有动摇。但是学派中一个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在研究1与2的比例中项时,发现没有一个能用整数比例写成的数可以表示它 。如果设这个数为X,既然 ,推导的结果即x2=2。他画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设对角线为x ,根据勾股定理x2=12+12=2 ,可见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即是所要找的那个数,这个数肯定是存在的。可它是多少?又该怎样表示它呢?希帕索斯等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认定这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新数 。这个新数的出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感到震惊 ,动摇了他们哲学思想的核心。为了保持支撑世界的数学大厦不要坍塌,他们规定对新数的发现要严守秘密。而希帕索斯还是忍不住将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 。据说他后来被扔进大海喂了鲨鱼。然而真理是藏不住的。人们后来又发现了很多不能用两整数之比写出来的数,如圆周率 就是最重要的一个 。人们把它们写成 π 、等形式 ,称它们为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一起统称为实数。在实数范围内对各种数的研究使数学理论达到了相当高深和丰富的程度 。这时人类的历史已进入19世纪。许多人认为数学成就已经登峰造极,数字的形式也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了。但在解方程的时候常常需要开平方如果被开方数负数,这道题还有解吗?如果没有解 ,那数学运算就像走在死胡同中那样处处碰壁。于是数学家们就规定用符号"i "表示"-1"的平方根,即i=,虚数就这样诞生了 。"i "成了虚数的单位。后人将实数和虚数结合起来,写成 a+bi的形式(a、b均为实数) ,这就是复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用虚数和复数表示的量,所以虚数总让人感到虚无缥缈 。随着科学的发展 ,虚数现在在水力学、地图学和航空学上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在掌握和会使用虚数的科学家眼中,虚数一点也不"虚"了。 数的概念发展到虚和复数以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某些数学家也认为数的概念已经十分完善了,数学家族的成员已经都到齐了。可是1843年10月16日 ,英国数学家哈密尔顿又提出了"四元数"的概念 。所谓四元数,就是一种形如的数。它是由一个标量 (实数)和一个向量(其中x 、y 、z 为实数)组成的。四元数的数论、群论 、量子理论以及相对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展了对"多元数"理论的研究。多元数已超出了复数的范畴 ,人们称其为超复数。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向量、张量、矩阵 、群、环、域等概念不断产生,把数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 。这些概念也都应列入数字计算的范畴,但若归入超复数中不太合适 ,所以,人们将复数和超复数称为狭义数,把向量、张量 、矩阿等概念称为广义数。尽管人们对数的归类法还有某些分歧 ,但在承认数的概念还会不断发展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到目前为止,数的家庭已发展得十分庞大
本文已完
简述数码相机的发展趋势
数码相机发展进程大史记
2005.07.2811:27:08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200年里 ,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 、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 。笑看浮云遮望眼 ,瞬间沧海变桑田,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自从1969年10月17日 ,美国贝尔研究所的鲍尔和史密斯宣布发明“CCD”(电荷耦合元件)以来,这种感光元件在经过进一步完善之后,终于在今天得到了广泛应用。4色CCD、SUPER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断涌现,像素数早已跨越了千万像素 ,而成像效果却也已臻于完美 。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DC产业早已走出了自己的幼年,外观设计更趋成熟 ,操作功能日渐强大,并且随着制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类产品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不可限量的发展苗头。
总体来看 ,DC产业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一直秉承了“更高、更快 、更强、更加人性化 ”的发展脉络,正是在制造厂商的不懈努力之下,今天的数码相机市场才会变得如此繁荣和美丽。人们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仍会不由得念起数码相机诞生之初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对这一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经典机型至今依然让人难以忘却 。
80年代无异于数码相机产业的寒武纪,在不足十年的时光里 ,数码相机快速脱离了襁褓并逐渐学会了蹒跚迈步,尽管那时的分辨率依然十分低下,但众多厂商的参与却让这一产业慢慢充满了勃勃生机。
索尼马维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开始了“电子眼”CCD的研究工作 ,在不断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它于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静态视频“马维卡(MABIKA)”。该相机使用了10mm×12mm的CCD薄片,分辨率仅为570×490(27.9万)像素,首次将光信号改为电子信号传输 。
紧随其后 ,松下、COPAL 、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纷纷开始了电子相机的研制工作,并于1984-1986年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原型电子相机,生命大爆发就此开始。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
在DC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款相机同样出于索尼之手 ,由此可见,该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场地位绝非“浪得虚名 ”。1986年索尼发布了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 ,能够在2英寸盘片上记录静止图像,像素分辨率也已扩展到了38万像素 。卡西欧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电子相机
1987年,卡西欧首先在市场上发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电子相机 ,尽管分辨率仅能达到28万像素,但这对于DC产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就今天来看,CMOS与CCD在数码相机感光器件正统方面的争夺早已尘埃落定,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机上还被广泛应用之外 ,其他厂商均已把CCD当作了自己产品的主导方向。不容否认,CMOS所具有的全幅面 、低能耗等优势的确非常吸引人,但动态范围低的弊病却不能不让人们对它“敬而远之”。
佳能RC-760-----首台60万像素机型
想要获得接近于传统相机的拍摄效果 ,提升CCD像素分辨率算得上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但在数码相机诞生的初期,想要在像素上更上一层楼却又谈何容易 。几年间 ,厂商们一直在30万像素的水平上艰难徘徊,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万像素的机型RC-760。
这台电子相机使用了2/3英寸60万像素CCD,外观在今天来看略显呆板 ,不过这可是那个年代最高像素的机器,售价比今天的一辆小车还贵。
80年代不断的技术积累终于为我们迎来了90年代数码相机产业的真正繁荣,从此之后 ,数码相机确立了其基本的生存模式 。
柯达DCS100——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
1990年,柯达推出了DCS100电子相机,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从此之后 ,这一模式成为了业内标准。
对于专业摄影师们来说,如果一台新机器有着他们熟悉的机身和操控模式,上手无疑会变得更加简单。为了迎合这一消费心理 ,柯达公司为DCS100应用了在当时众所周知的尼康F3机身,内部功能除了对焦屏和卷片马达作了较大改动,所有功能均与F3一般无二 ,并且兼容大多数尼康镜头,真可谓考虑周详 。
这台数码单反使用了拥有140万像素的20.5x16.4mmCCD,光变倍数1.8X ,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并未给它配备内置存储器,只能连同一个笨重的外置存储单元(DSU)使用。DSU跟今天的相机底座差不多,以电池作为驱动能源 ,内置200MB存储器,可以存放150张未经压缩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机器比起来也是非常原始的,拍摄者可以使用相机上的光学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尽管不太方便 ,但在当时可是非常高档的了 。这台机器那时的售价相当于今天的22.5万人民币,真是贵得离谱啊。
在DCS100获得成功之后,柯达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后续机型DCS200 ,它终于摆脱的DSU的累赘,存储器被安置在了机身内部,这样一来带着出门拍摄也就变得非常惬意了。
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的数码单反
无论柯达还是佳能 ,在早期的产品设计中都无不沿用了原来传统相机的胶片机身,尽管这能让专业摄影师们感受到产品的亲和力,但产品一多也就难免会让人产生乏味的感觉 。1995年 ,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推出了全新设计的E2/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传统机身,采用了一体化设计风格 ,从而很容易就能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台数码单反的分辨率仅有130万像素,跟同时代的柯达DCS460所拥有的600万像素相比有着天壤之别。E2/E2s最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了尼康新开发的ROS光学系统,通过一组光学元件将光线投射到面积小于35mm胶片的CCD上,在这个基础上镜头的视角可以保持不变 ,但限于有效光圈严重缩水,成像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
一体化设计让这台机器的外观看起来更加简洁,但内部结构的复杂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外观体积的膨胀 ,总重量也呈现出了失控的迹象 。这台机器为尼康的数码单反研发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它上市四年之后,尼康就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1 ,数码相机产业的白垩纪时代也就被彻底结束了。
尼康D1——尼康首台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
1999年6月,尼康终于推出了该公司首部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D1,凭借远低于柯达DCS系列相机的售价开创了数码单反民用化的新时代。
这款数码单反所采用的机身是在传统相机F5基础上经过改装完成的 ,依然保持了极具魅力的专业气质 。它内置274万像素CCD,ISO感光度200-1600,采用CF卡/IBM微硬盘作为存储介质 ,支持的文件格式包括JPEG、TIFF 、RAW三种,售价5580美元,在今天来看仍然显得昂贵。
佳能EOS1D——佳能的数码单发神话
长期以来,在像素分辨率争夺的同时 ,厂商们在拍摄速度上的竞争同样如火如荼。为了彻底超越尼康D1所营造的神话,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专用于快速拍摄用途的EOS1D,从而在速度和技术指标上全面压过了尼康D1 ,成就了DC产业新一代传奇 。
这款数码单反拥有400万像素分辨率,ISO感光度100-1600,也采用CF卡/IBM微硬盘作为存储介质 ,售价在7000美元左右。
奥林巴斯E-1——4/3系统代表作
正像早期的笔记本厂商一样,为了给对手制造最大的赶超麻烦,数码单反厂商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都要刻意做到避免与对手的产品兼容 ,这样一来,任何品牌的数码相机组件都无法通用,在组件损坏之后用户只能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替换 ,厂商们由此便获得了利润最大化。
今天的笔记本早已做到了相互兼容,这可以说是电脑厂商日渐开明的表现,而数码相机产业的变革却也在悄悄进行 。2003年12月,奥林巴斯发布了与柯达、富士两家公司联合研发的采用“4/3系统”的E-1。
4/3系统规定了CCD感光器件的面积 ,CCD与镜头之间的距离以及镜头的直径,因此,凡是采用这一系统的数码单反都能轻松做到镜头的相互兼容 ,这在以前的产品中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E-1采用了500万像素CCD,ISO感光度范围100-800,使用CF卡作为存储介质 ,支持JPEG、RAW 、TIFF文件格式 。发布之初的售价高达16000元人民币。
佳能EOS300D——一代平民数码单反王
数码单反功能强大,拍摄画质美轮美奂,但高昂售价却是其无法走近平民百姓的最大障碍。为了顺利完成数码单反的普及历程 ,厂商们总是在挖空心思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批价格合理的平民化数码单反才终于浮出了水面 ,而佳能E0S300D无疑算得上这一进程的先行者。
2003年8月,佳能推出了采用塑料机身的EOS300D,它整合了前辈EOS-10D惯用的CMOS感光器件,售价首次低于1000美元 ,从而彻底改变了数码相机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 。
这款相机采用630万像素CCD,ISO感光度100-1600,使用CF卡作为存储介质。外观设计应用了银、灰、黑三色 ,整体给人的感觉还算不错。
写在最后
生命的演化永不停滞,而DC产业的发展却也永无尽头 。在像素分辨率节节攀升的前提下,今天的数码相机厂商早已不再把这项指标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唯一手段 ,让自己的产品更加好用 、易用,更加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这早已成为他们进行产品设计的最新共识。
明天的数码相机市场会像90年代一样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单反相机向着微单直反相机发展 ,重量降低,性能不变或随科技进步而增多 。单反相机很多性能,手机无法替代 ,互换镜头、远近拍摄、连拍 、间隔拍摄、亮暗拍摄、叠加拍摄,等等。从胶片 、单反无胶片、微单直反,随着科技进步逐步改进,功能与保真度只能不断增加 ,重量不断减少,拍摄更加简单,这是趋势。科技在进步 ,谁也挡不住 。
相机的分类与选择
随着相机行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更新,相机提供的画质、画面表现等已经来到了非常优秀的级别。虽然,现在手机的拍照能力也不错 ,不过毕竟拍照只是它们的一个附属功能,而且由于机身尺寸的限制,手机的拍照能力拥有一定的上限 ,所以为了满足对于拍照日益增长的需求,入手一台相机必不可少。总的来说,目前的相机可以分为六个种类 ,而且无反相机将成为以后的大趋势 。
1,单反相机
对于爱好拍照摄影的人们来说,单反相机应该是频繁听到的一个种类。它拥有一个镜头,这个镜头起到取景和成像的作用 ,在取景时,光线进入镜头后再反射到五棱镜上,再通过五棱镜的折射 ,最后得到取景器中看到的画面。单反相机的镜头可以更换,具有反光板结构,机身大、重 ,便携性差,广角效果差,长焦出色。
2 ,大/全画幅相机
大画幅相机可以说是最简单的相机结构了,一个镜头,一段皮腔 ,一个胶片即可进行拍照,它拥有成像面积大,画质出色等优势,不过由于其操作复杂 ,使用不便,使用它的人也不多了 。而全画幅是关于传统的35mm胶卷来说的,它的成像面积为36x24mm ,拥有高像素 、优秀的虚化能力、出色的降噪等优点。
3,双反相机
双反相机即双镜头反光镜取景式相机,它拥有两种联动的同焦距镜头 ,其中上方的镜头用于取景和对焦,而下方的镜头具有光圈快门装置,用于成像和曝光。以前 ,这种相机广泛地被记者和其他的人群使用,不过由于它固有的视差和镜头限制等缺点,现在已经极少有人使用 。
4 ,微单相机
微单即微型单电相机,从它的命名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它小巧便携的特性。它可以更换镜头,没有配备反光镜,拥有电子取景器 ,得益于小巧精致的外形,超高的便携性以及不错的画质表现,微单相机成为了很多人旅行 ,刷街的不二之选。
5,卡片相机
顾名思义,卡片相机的机身尺寸就像卡片一样 ,可以非常轻松的放入口袋,拥有其他种类相机不具备的出色的便携性 。不过,随着智能手机日益提升的拍照能力 ,人们对于卡片相机的需求几乎消失殆尽,毕竟只带一个手机就能搞定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再带一部卡片相机。
6 ,无反相机
无反相机极其出色的超高速连拍是其他种类的相机远远不及的,它消除了传统单反相机因为曝光时反光板上下运动产生的震动、延迟 、取景器显示画面等待时间长等缺点,机身轻薄,结构简单 ,连拍性能远超单反,而且操作友好,体验非常出色。
人类是动物进化的产物 ,最初也完全没有数量的概念 。但人类发达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经达到更加理性和抽象的地步。这样,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由于记事和分配生活用品等方面的需要 ,才逐渐产生了数的概念。比如捕获了一头野兽,就用1块石子代表 。捕获了3头,就放3块石子。"结绳记事"也是地球上许多相隔很近的古代人类共同做过的事。我国古书《易经》中有"结绳而治"的记载。传说古代波斯王打仗时也常用绳子打结来计算天数 。用利器在树皮上或兽皮上刻痕 ,或用小棍摆在地上计数也都是古人常用的办法。这些办法用得多了,就逐渐形成数的概念和记数的符号。 数的概念最初不论在哪个地区都是1、2、3 、4……这样的自然数开始的,但是记数的符号却大小相同 。 古罗马的数字相当进步 ,现在许多老式挂钟上还常常使用。 实际上,罗马数字的符号一共只有7个:I(代表1)、V(代表5)、X(代表10) 、L(代表50)、C代表100)、D(代表500) 、M(代表1,000)。这7个符号位置上不论怎样变化,它所代表的数字都是不变的 。它们按照下列规律组合起来,就能表示任何数: 1.重复次数:一个罗马数字符号重复几次 ,就表示这个数的几倍。如:"III"表示"3";"XXX"表示"30"。 2.右加左减: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右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加小数字,如"VI"表示"6" ,"DC"表示"600" 。一个代表大数字的符号左边附一个代表小数字的符号,就表示大数字减去小数字的数目,如"IV"表示"4" ,"XL"表示"40","VD"表示"495"。 3.上加横线:在罗马数字上加一横线,表示这个数字的一千倍。如:""表示 "15,000" ,""表示"165,000" 。 我国古代也很重视记数符号,最古老的甲骨文和钟鼎中都有记数的符号,不过难写难认 ,后人没有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迅速发展,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筹算用的算筹是竹制的小棍 ,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 。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 ,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 从算筹数码中没有"10"这个数可以清楚地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 。9位以上的数就要进一位。同一个数字放在百位上就是几百,放在万位上就是几万。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但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 ,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 " 。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 ,以免弄错,这或许与"零"的出现有关。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 。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 ,后来逐渐变成了"0"。 说起"0"的出现,应该指出,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 ,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 。"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随着阿拉数字的引进。"105"恰恰读作"一百零五","零"字与"0"恰好对应 ,"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 。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0"。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0"已经传入罗马。但罗马教皇凶残而且守旧 。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 ,就被教皇召去,施行了拶(zǎn)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但"0"的出现 ,谁也阻挡不住 。现在,"0"已经成为含义最丰富的数字符号。"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有。如:气温0℃ ,并不是说没有气温;"0"是正负数之间唯一的中性数;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等于1;0!=1(零的阶乘等于1) 。 除了十进制以外,在数学萌芽的早期,还出现过五进制 、二进制、三进制、七进制 、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 、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多种数字进制法。在长期实际生活的应用中,十进制最终占了上风。 现在世界通用的数码1、2 、3、4、5 、6、7、8、9 、0 ,人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它们是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的 。后来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的数学融进了自己的数学中去,又把这一简便易写的十进制位值记数法传遍了欧洲,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阿拉伯数字。 数的概念、数码的写法和十进制的形成都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 ,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 。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 ,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自然数 、分数和零,通称为算术数。自然数也称为正整数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 、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 ,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但是,在数字的发展过程中,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了 。让我们回到大经贸部2500年前的希腊 ,那里有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研究数学、科学和哲学的团体。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支配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世间一切事物都可归结为数或数的比例 ,这是世界所以美好和谐的源泉。他们所说的数是指整数 。分数的出现,使"数"不那样完整了。但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所以他们的信仰没有动摇。但是学派中一个叫希帕索斯的学生在研究1与2的比例中项时 ,发现没有一个能用整数比例写成的数可以表示它 。如果设这个数为X,既然,推导的结果即x2=2。他画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 ,设对角线为x ,根据勾股定理x2=12+12=2,可见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即是所要找的那个数 ,这个数肯定是存在的。可它是多少?又该怎样表示它呢?希帕索斯等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认定这是一个从未见过的新数 。这个新数的出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感到震惊,动摇了他们哲学思想的核心。为了保持支撑世界的数学大厦不要坍塌,他们规定对新数的发现要严守秘密。而希帕索斯还是忍不住将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 。据说他后来被扔进大海喂了鲨鱼。然而真理是藏不住的。人们后来又发现了很多不能用两整数之比写出来的数 ,如圆周率 就是最重要的一个 。人们把它们写成 π 、等形式,称它们为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一起统称为实数。在实数范围内对各种数的研究使数学理论达到了相当高深和丰富的程度。这时人类的历史已进入19世纪 。许多人认为数学成就已经登峰造极,数字的形式也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了。但在解方程的时候常常需要开平方如果被开方数负数 ,这道题还有解吗?如果没有解,那数学运算就像走在死胡同中那样处处碰壁。于是数学家们就规定用符号"i "表示"-1"的平方根,即i= ,虚数就这样诞生了 。"i "成了虚数的单位。后人将实数和虚数结合起来,写成 a+bi的形式(a、b均为实数),这就是复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用虚数和复数表示的量,所以虚数总让人感到虚无缥缈 。随着科学的发展,虚数现在在水力学、地图学和航空学上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在掌握和会使用虚数的科学家眼中,虚数一点也不"虚"了。 数的概念发展到虚和复数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某些数学家也认为数的概念已经十分完善了 ,数学家族的成员已经都到齐了。可是1843年10月16日,英国数学家哈密尔顿又提出了"四元数"的概念 。所谓四元数,就是一种形如的数。它是由一个标量 (实数)和一个向量(其中x 、y 、z 为实数)组成的。四元数的数论、群论、量子理论以及相对论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 ,人们还开展了对"多元数"理论的研究。多元数已超出了复数的范畴,人们称其为超复数。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向量 、张量、矩阵、群 、环、域等概念不断产生 ,把数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这些概念也都应列入数字计算的范畴,但若归入超复数中不太合适,所以 ,人们将复数和超复数称为狭义数,把向量、张量 、矩阿等概念称为广义数 。尽管人们对数的归类法还有某些分歧,但在承认数的概念还会不断发展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到目前为止 ,数的家庭已发展得十分庞大
呈现相机类型趋势有哪些的核心内容解析,若这些分析对您的工作或学习有所助益,建议您将本站加入书签以便后续查阅。本文来自作者[尾够]投稿,不代表乐悠悠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edecn.cn/news/902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悠悠的签约作者“尾够”
本文概览:关于相机类型趋势有哪些的讨论正在各大平台持续发酵,我们精心筛选了最新资讯,希望能为您带来实质性的帮助。简述数码相机的发展趋势数码相机发展进程大史记2005.07.2811:2...
文章不错《相机类型趋势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