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作于何年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作于何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作于1949年。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该诗是近代毛泽东于1949年所作 ,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 ,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 ,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的介绍如下:
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表达了对柳亚子等倾向革命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首联两句回忆同柳亚子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相见,表明彼此并非初交 。
颔联点到正题 ,对柳亚子说明读到他的诗了,也仍然是忆旧。只是首联是回忆两人的交往,颔联是回忆自己的行踪。联系起来看说明在革命战火斗争的烽火中 ,朋友聚散之不定,相逢之不易 。但在31后重到北京的时候,朋友又相见了 ,而且得到了对方的诗篇。
柳亚子原诗里“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是对他早年参加革命活动的回忆,写这些表明他对革命有功,而认为党和国家遗忘了他的贡献。毛泽东在诗中同他做一番叙旧 ,就暗示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他过去同情革命、赞助革命的经历 。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是针对柳亚子来诗所表现的思想情绪进行正面的批评和规劝。诗人说,应该放开眼界 ,从远处,大处着眼,也就是从未来从全局着眼 ,胸襟开阔,保持健康的心态。
尾联劝柳亚子留在北京,不要回家 ,实际上是劝他不要消极隐居遁世,并且安排柳亚子居住到颐和园,就在昆明湖边 ,使他认识到党对他是照顾周到,优待有加的 。
***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诗词原文 、注解与赏析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题解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 ,因崇拜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故以亚洲卢梭自居,遂更名弃疾 ,字亚卢,后改亚子。江苏省吴江(今苏州)人。早年受康、梁影响,后倾向革命 ,于1906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 。1909年为“南社”发起人之一。“五四 ”后,同情中国 *** 人的革命 ,一度从事反蒋活动。1926年,毛、柳订交广州;1945年,毛 、柳相会重庆;1949年,柳应 *** 邀请赴京任事 。当年3月28日 ,柳呈 *** 七律一首,题为《感事呈毛主席》。诗曰:“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 ,无车弹铗怨冯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诗中有怨艾气 ,一读即明。一月后,解放军已占南京,进逼上海 ,4月29日, *** 和柳诗,成此七律 。劝慰之意殷殷 ,柳氏诵之,大喜,又有一诗呈赠 *** 。
注释
[粤海]粤,指广东。粤海指广州 。20世纪40年代 ,柳亚子寄 *** 诗云:“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
[渝州]指重庆。“索句”事,详见《沁园春·雪》题解。
[还旧国]旧国 ,指国之都城 。作者自注:“三十一年:一九一九年离开北京,一九四九年还到北京。旧国,国之都城 ,不是STATE,也不是COUNTRY。 ”
[昆明池]指北京颐和园内之昆明池 。时柳亚子暂居其中。
[观鱼胜过富春江]劝慰语。观鱼,暗用《庄子·秋水》濠上观鱼典 ,劝其安心自乐 。富春江,在浙江桐庐富阳县境。后汉光武帝同窗严光(字子陵)曾拒仕隐于此。因柳诗有“分湖便是子陵滩”句,故此诗有“胜过”语 。
品评
这首七律 ,是 *** 诗词中最具雍容气象的作品。与朋友倾谈,娓娓道来,谆谆善诱,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关切。“ *** ”雅韵 ,不再有浮骚之气,甚为难得 。
柳氏“呈诗”,充满牢骚 ,尤其首、颔二联结句,直摆出撂挑子走人的架势。如果就事论事地解释,会越说越扭结。 *** 不 ,他不劝柳氏别生气,而从青春时代的友情叙起。首联颔联四句,皆叙友情:“饮茶粤海” ,细事耳,但关乎友情发轫,岂能轻易“忘 ”怀?“索句渝州” ,韵事耳,但关乎友情发展,岂能付诸黄叶?“旧国”重“还 ”,往事如烟 ,你我均非昔比,又岂能等闲而视?“落花”有意,“华章”再展 ,故不论呈诗受诗,尽已犀心相烛,又何疑而何怨?
友情愈久 ,相容愈宽,四句诗,“三十一年 ” ,是毛、柳二人的友谊见证 。终于,在人格上,二人平起平坐了。谈到这儿 ,柳亚子应该明白“知遇”之交(恩)的分量!
颈联二句,在主题上紧扣“和”字。你“呈诗”有“牢骚 ”,我“和诗”亦不能绕过“牢骚”劝慰,二句直言直说 ,非知己不能如此爽快 。两句诗的层次感很强:“牢骚 ”句,是劝止,从防范入笔;“风物”句 ,是引导,从长处计议。尤其“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句,是带有真理性的人生之悟 ,可以勉人终生。
尾联二句,是针对柳氏要归隐“分湖 ”(在其家乡苏州郊区)而发 。不说归隐不好,而说此处更胜彼处 ,达到了挽留目的。
柳“呈诗”,一肚皮“牢骚”;毛“和诗 ”,胸怀体谅。一“呈”一“和”之间 ,误会消除了,友情增强了,所谓诗教,也是双方的呢!
从“诗艺 ”的美学层面上分析 ,《和柳亚子》一诗以它的“人情美”取胜 。友情,是中国诗歌的长命主题。此诗拓展了这一主题,并因主、客双方政治地位的悬殊而强化了这一主题。另外 ,作为朋友互赠之作,这首诗取事也亲,取景也美 ,造成了一种双方共有的意境之融 。当然,这首诗的“谈话风格”是由“和诗”的使命决定的?。“和 ”者,应和也。应和就是交流 ,就是心的交流。这和诗,是 *** 的心声 。
关于“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作于何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新帆秤]投稿,不代表乐悠悠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edecn.cn/news/88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悠悠的签约作者“新帆秤”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作于何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作于何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七...
文章不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作于何年》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