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保护鄱阳湖的资料
急求保护鄱阳湖的资料相关话题近期引发广泛关注,我们特别整理了多维度信息 ,希望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这是一片神奇的水域,现在看来它十分宁静,但是船老大都知道 ,这里时时刻刻都暗藏着杀机。转眼之间,狂风会突然而至,假若不能及时靠岸 ,便在劫难逃。巨浪拍打着船身,水从四面八方灌入船里,即使再有经验 ,也无计可施 。只要十几分钟,它就会葬身水底,消失得无影无踪,然后 ,这片水域又会立即恢复平静。当地的渔民都叫它魔鬼三角区,也有人把它叫做中国百慕大。
在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下游南岸 ,有一片浩浩荡荡,一望无际的水域,这就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 。每当渔讯到来,湖上的渔船都会因丰厚的收获忙个不停,而沿湖的市场 ,也是一派繁忙喜悦的丰收景象。然而,就在这平静安详的鄱阳湖中,却有一个阴森恐怖的死亡地带。因为它的东岸有座老爷庙 ,人们就叫它“老爷庙水域 ”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船只在这里被湖水无情地吞噬,然而更为离奇的是,上千吨的货船居然会在这片只有18米深的水域里神秘地消失 ,任凭人们如何寻找,也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这也百慕大有些相似。
偌大的鄱阳湖为什么只有在老爷庙沉船?而那些消失了的船究竟去了哪里?难道这湖底真有人们传说中的水怪吗?或者确实存在着时空隧道?种种怪异的说法为这片水域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许在外人眼里它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然而那些与它朝夕相处的当地渔民们 ,又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一般的叫这个地方鬼门关,比较险恶这个地方 。一天就沉了好几条,都是四五百吨以上的大船。这个地方 ,怎么说呢,就有点邪门。
2001年11月9日,安徽省怀远县01571号运沙船装满了沙子 ,正准备离开老爷庙水域,灾难却突然降临了 。
采访: 渔吴弟
那个风暴也来得古怪,一般的都可以观天气 ,有大风暴应该要靠船,那个风暴好突然。
眨眼间,狂风大作,浊浪翻滚 ,那些离岸边不远的渔船纷纷靠了岸,而这时,这艘运沙船却正在湖的中央。家就住在岸边的吴春松在院子里隐约看到了这艘还在湖里的货船 ,连忙跑到了湖边,眼看着运沙船在不远处的湖水里打转,吴春松却因为风浪太大而无计可施 。此时 ,这艘运沙船离岸边仅有1.5公里。
采访:渔吴哥
十多分钟的时候沉下去了
采访:渔吴哥
我们看到已经沉下去,不得了,沉船了。
风暴就像突然袭来一样 ,在十几分钟后又迅速地消失了,湖面上风平浪静,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 。这时的吴春松和其他村民一起马上开始了水上的营救。立刻 ,几条渔船同时划向湖的中央,由于这一带水域经常出事,当地的渔民对自发地救人已经习以为常,而且动作也相当迅速 ,即使这样,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
采访:渔吴哥
他们船上5个人,死了3个 ,救了2个,他是姐妹三个人,一个爱人 ,一个儿子 。救了爱人和儿子,三姐妹都死掉了。
对于活了的人来说,这里将是他们永远的伤心之地。
千百年来 ,在这块水域沉没的船只到底有多少,已经没人说得清楚。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九江海事局近几十年的水上重大事故记录 。
1973年10月14日 ,星子船舶修造厂机动货船在老爷庙水域沉没,死亡13人。
1985年3月15日,一艘载重25吨,编号“饶机41838”号船舶 ,凌晨6点30分在老爷庙以南约三公里处沉没。
同年8月3日,江西进贤县航运公司两艘各为20吨的货船,也在老爷庙水域先后神奇般地葬身湖底 。同一天中 ,在此遭受厄运的还有另外12条船只。
仅从60年代以来,这片水域就有100多艘船在这里沉没,数十条生命被湖水无情地吞噬了。
多少年来 ,过往船只上的船员经过这里时无不提心吊胆 。由于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通往长江的惟一水上通道,虽然危险,但这些靠水吃饭的人们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前来闯关。终于 ,老爷庙水域神秘沉船的现象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在他们眼里,各种各样的传说当然是不可信的,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沉船的真正原因 ,才能解开人们心中这个古老的谜团,才能帮助人们远离这些灾难 。然而,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三十多年以来 ,到老爷庙水域考察的科研小组来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都没有为这一水域的沉船事件找到一个确切而又合理的解释。难道这个谜团真的找不到谜底吗? 1985年,一支由气象 、水文、地质部门组成的专家小组又一次来到了这片神奇的水域 。自然界的奥妙是无穷的,他们深信大自然的力量与古老的沉船之谜一定存在着不同寻常的因果关系。 调查工作立即开始了。由于沉船时 ,当地渔民是第一目击者,所以,专家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当地的渔民了解情况。在与几十位渔民或者村民进行攀谈之后 ,专家们发现,对于翻船的原因,人们的判断几乎是一模一样 。
得到了这样的回答之后 ,考察小组首先把目光投向了风。当然 ,村民们凭感觉所说的话只能作为一种初步的判断进行参考,专家需要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的数据。风与气象部门关系密切,所以 ,气象小组立即决定,进行为期一年的气象观测,以便得到准确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三个观测点马上在老爷庙建了起来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一年的时间漫长而又忙碌。 风,是变化无常的 ,要想在这片无形的空气中找出风的规律,他们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就这样,300多个日日夜夜 ,科研人员每天都会出现在湖边和附近的山坡上,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捕捉着每一次风的轨迹 。20多万个原始数据终于摆在了气象组工作人员的眼前,这些数据表明 ,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的一个少有的大风区,一年当中有163个大风日,也就是说每两天就会有一天风力达到6级。
采访:熊局长
这是1985年10月份的,风向主要是偏北风 ,它的最大风速是27.3个秒米,11级大风。
随后,气象组的成员又把这些数据与离它不远处的 ,都昌气象局测量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他们发现老爷庙水域的年平均风速比都昌县城要大得多,这与村民们提供的情况基本相同 。
采访:熊局长
像老爷庙的(年)平均风速达到了7.6秒米 ,它相当于4到5级左右,我们测站(都昌观测站)的年平均风速2.9到3.2,相当于2级左右 ,这就相差3级。
就在这一年的工作当中,小组成员不止一次地感觉到,当他们驾船行驶在整个鄱阳湖的中心 ,一般都是风平浪静,但是,船一开进老爷庙水域,风速马上开始加大 ,船也开始随着不停地摇晃。同样是处于鄱阳湖地区,而且又是同一时间,为什么只有老爷庙水域的风大得出奇呢?这是不是与鄱阳湖独特的形状有关呢?考察小组的成员不止一次地拿起地图进行分析 。从地图上看 ,鄱阳湖就像一个倒挂的葫芦,在这个葫芦的北端是一条狭长的水域,而老爷庙正是处于这个狭长水域的最南端。大风的秘密是否就隐藏在这条狭长的水域之中呢?凭人们的生活经验可以得知 ,在空旷地带,如果有一二级风的话,我们也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但是,如果在空旷的地带有两座山把风挡住,那么 ,这两山中间的狭窄通道就是风的必经之路,所有的气流都会在这里集中,这就使本来不算很大的风在经过这里时流速加快,这个窄小的通道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口。(此段做二维动画)而鄱阳湖这条狭长的水域形状不是很像一个风口吗?于是 ,工作人员将鄱阳湖进行了细致的测量,结果得到了一组比较特别的数据。
而在鄱阳湖的南半部分,最宽处达到了74公里 ,也就是说,老爷庙水域是整个鄱阳湖最窄的地方!与它遥遥相对的长江以北,则是一片空旷的平原 。这条狭长的水域 ,无疑是一个风口的形状。但是,水与山不同,水并不能阻拦从这里经过的风 ,形成风口的原因只能是大山。对于这一点,地质学家认为,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周围地区隆起而形成河道,二是中间地区下降也可以形成河道,无论是什么原因,河道或是湖泊的形成必然与它周围的地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维动画)为此 ,地质小组的成员决定把鄱阳湖地区的地形地貌调查清楚。如果用过去的方法靠两只脚走路去调查,不仅时间长,效率低 ,而且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观念。经过研究,专家决定协调有关部门做一次鄱阳湖地区的卫星遥感拍摄,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地质信息 。卫星遥感以最快的速度被制作出来。马振兴认真地观察 ,能否找出与这条狭长地带相关的山脉,就是找出这一地区大风形成的关键所在。 从上反映,在这条狭长水域的东南端 ,有一个面积非常大的丘陵地带,这片丘陵紧挨着老爷庙水域,这一点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但是 ,在实际调查当中,工作人员发现,这个地带的最高点只有89米,这样的高度虽然对风有一定的影响 ,但决不可能是大风形成的关键因素。小组成员必须在这条水域的周围寻找具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山脉。这时,大家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离它只有几公里远的庐山 。 老爷庙这个区域里头,因为五条河流的来水 ,在这个地方,基本上等于一个汇集点,在这个地方的话 ,因为不同方向的水流互相地混杂,在这个地方,水流的方向比较紊乱。
紊乱的水流互相碰撞 ,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漩涡,这些漩涡对船体的冲击力与正常的水流是不同的,如果再遇到恶劣的天气 ,就会使船舶出事的概率比其它地方大得多。由此,水文专家得出了结论,风浪只是造成翻船事故的原因之一,紊乱的水流与大风共同作用才是沉船事故的根本原因。 事情往往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简单 ,就在各位专家都认为找到沉船之谜答案的时候,当地的渔民却有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 。
采访:渔吴弟
一般的流水都有(漩涡),那不大 ,那个水漩涡,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现在看来 ,水文小组成员得出的结论与当地渔民们的亲身感受恰恰相反。是水文专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还是渔民们的经验出了问题?老爷庙水域沉船之谜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片湖水之中到底还隐藏着什么秘密?专家的到来,是否能让谜团最终解开?
再一次与渔民的攀谈开始了 ,这次的主要目标是水中的漩涡。由于对这一带的水域十分熟悉,在没风的时候,渔民们对于那些水面上的漩涡当然不太在意。但是 ,当大风来临时,渔民们都早早地靠了岸,对于刮风时湖水中到底能有多大的漩涡,竟然没人能说清楚 。但是 ,那些在湖中落水之后被救起来的人,都对渔民们讲了他们看到的情况。
采访:渔吴第
他们都讲,船到那里有漩涡 ,漩下去,沉下去,他们都讲 ,说湖面有漩涡。
能够把载重量几百吨甚至上千吨的大船吸入水底,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呢?水文小组成员最棘手的问题是,由于条件有限 ,他们并不能在大风到来时对湖中心的水体进行监测,那么,大风时湖水中关于漩涡的数据就不能得到 。而对于这一点 ,地质专家马振兴却有着不同的观点。根据渔民的说法,刮风时水中的漩涡是很大的,正因为如此,它们才会把上百吨的货轮吸入湖底 ,而那些因水流紊乱而引发的漩涡只能是数量多,而单个的漩涡不可能有那么大。难道湖底还会有另外的秘密吗?如果有,又该怎样才能了解这其中的秘密呢?马振兴与小组成员认真讨论之后 ,决定再次拍摄航空照片 。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采取低空拍摄的方法,目标只是老爷庙水域这一个地点。这次拍摄是有风险的 ,如果不能有新的发现,那么大量的精力和科研经费都会付之东流。 然而庆幸的是,这次低空拍摄的彩色红外航空照片 ,使地质小组有了特别重大的发现。
采访:马振兴
我们发现了一个东西,发现了一个什么东西呢,通过这个照片 ,清楚地显示,在老爷庙这个地区,水下有一个巨大的沙坝 。
这就是最新发现的水下沙坝。它的长约2.5公里,呈东西走向 ,占老爷庙水域总宽度的三分之二还要多。正是这个沙坝的存在,使老爷庙的水流状况完全改变了 。当北风到达鄱阳湖的水面,大浪就会向南翻卷而来 ,这时,水下的沙坝就会对水流起到阻挡作用,因而在它南端的湖水底部就会形成强大的漩涡 ,这些漩涡对船舶造成的冲压力大得惊人。
采访:马振兴
它的冲压力,达到浪高的3倍,每平方米多少吨 ,就是讲我们鄱阳湖在这一带的水,一般的浪可以达到多少,达到3米 ,达到2米高,那么它的冲压力,可以达到3倍,6吨每平方米 ,你这个船在这个时候,瞬时的冲压力,要达到(每平方米)6吨的冲压力。
这也就是说 ,一艘载重量20吨的船舶,船侧面积按20平方米计算,波浪对它的冲击力则达到了120吨 ,超出船重量的5倍 。这么大的冲击力势必会使船舶失去控制,卷入强大的漩涡之中。这些暗藏着的水下漩涡当然要比那些由于水流紊乱而造成的小漩涡威力大得多。然而,老爷庙水下巨大的沙坝是从何而来的呢?鄱阳湖这么大的面积 ,它为什么就只来到了老爷庙呢?让我们再回头看看紧挨着老爷庙的这片丘陵地带,这些大大小小的山都是由沙子构成的,每当雷雨到来 ,大量的沙就会被雨水冲刷,而在它的旁边,就是鄱阳湖的老爷庙水域 。
采访:马振兴
我们老爷庙山顶上,海拔89点多米 ,一个巨大的沙山,这种沙山,在流水的作用下 ,直接冲入鄱阳湖,正好方向也是东西向的,直接带入鄱阳湖。
至此 ,湖底的秘密终于被揭开,而各个领域专家的到来使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沉船的谜底变得越来越清晰。当北风南下时,庐山的存在使这里成了一个少有的大风区 ,而气流到达丘陵地带后开始折回,使风向变得异常紊乱,这对行船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同时 ,五大河流的水注入鄱阳湖后于老爷庙水域交汇,水流强大而且紊乱,这使本来就在大风中行进的船舶雪上加霜,更加致命的是 ,湖底暗藏的沙坝在大风的作用下产生了强有力的水下漩涡。 不规则的大风,紊乱的水流,和巨大的水下沙坝 ,成了来往船只看不见的敌人,如果大风袭来,湖中的船就会身临险境 ,无计可施。
自然界的力量超出了人们的想像,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力量把大自然雕琢成我们所需要的模样,相反 ,这些奇特的自然现象会使人们对自然蜀更加好奇。但是不是不是翻船事故就会因此而无法避免了呢?事实上,人们每天都在为此而不断努力着 。
采访:县委
我们对天气预报实现了三天的预期预报,对渔民进行宣传 ,进行广播,还采取发信息的形式,每天早上7点,每天晚上7点 ,也就是19点,准时跟渔民发布信息。
几十年来,航道的管理工作一直在持续。加强对船舶的检验工作 ,可以保证船只的抗风浪能力 。另外,几个新建成的避风港也会使过往船只遇险时更容易及时靠岸。再加上人们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老爷庙水域沉船事故已经下降了很多。
采访:温书记
近几年随着船员的科学掌握程度 ,和整个社会对安全意识的提高,水上安全事故应该说有大幅度的下降 。从我参加工作20多年来看,上个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 ,就有明显的区别。
找到了问题所在,才会得以采取措施来保证行船的安全。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在老爷庙居住的渔民眼里 ,沉船之谜还没有完全解开,这个谜在他们心里,仍然是个未了的结 。
采访:渔吴弟
我从我父亲,从我爷爷讲过 ,在这个地方沉了三条大船,一条是装瓷器的,小碗 ,盘子,茶壶啊等,沉在我家门口上面一点点。现在来计算 ,有一千到两千吨。
在此沉没的另外两艘船也都是载重量上千吨的货船,虽然渔民们对沉船已见怪不怪,但令他们费解的是 ,这几艘船沉没之后就再也没有打捞上来 。
采访:渔民
都全部沉在这里,一个都没有捞起来。
有人捞过吗?
捞过,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什么都没有。
近二三十年沉没的船只在沉没后都会有相关部门迅速组织打捞,所以,并没有发现找不到沉船的事 ,而过去那些被风浪击翻的小船往往都是木头做的,风浪过后,这些木板就会漂在水面上 ,惟独这几艘沉没的大船是个例外。它们是否一直隐藏在湖底的某个角落,还是真的已不在这片湖水之中呢?
让人更加觉得奇怪的是,当上千吨的大船刚刚沉入水底的时候 ,那些船还都在,因为船沉入水底后会有鱼在船里做窝,所以 ,很多当地的渔民都到沉在水底的大船里摸鱼,有的甚至还捞到了船上的一些物品 。
采访: 渔吴弟
我父亲也是在水面上长大的,非常会游泳 ,下水,他非常厉害,他一个人,我们这里有几户搞鱼的 ,开小船,我父亲从水底下,不知道是装瓷器的船 ,到船舱底下,摸了一下,摸到小碗 ,小壶,小盘子,茶杯 ,摸了好多起来。
若干年之后,一些外面来的潜水员出于各种目的,来到了这片水域 ,开始在水底打捞。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那些潜水员居然什么也没有找到 。
采访:渔吴哥
那个潜水员下水呢,他穿的服装不同,我们小孩子看着好奇怪一样的 ,听大人讲,他是潜水员,下水去 ,摸沉船上的东西,结果在这里摸呢,也没看到摸什么东西来。
据当地的村民讲 ,后来又陆续来了几批潜水员,他们都没有发现任何沉船,老辈们亲眼见到的那几艘沉没的大船就样神秘地消失了。随着时间的流逝 ,关于这里沉船的传说越来越神奇,有人说被水下的沙子掩埋了,也有人说被水流冲跑了 ,甚至还有一种更为离奇的说法,那就是在这里沉没的大船随着时间隧道回到从前去了 。这些说法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好奇。那么,那些沉船是不是被沙子掩埋了呢?村民们的说法被专家否定了。老爷庙是整个鄱阳湖水域的最深处,水深为18米左右 ,而一艘上千吨的沉船,高度也应该超过了十米,如果是流沙在十几年后把沉船埋掉了 ,那么整个河道的底部就会淤积了十几米的含沙层,河道的水位也就应该随之上涨十几米才对,可事实上 ,鄱阳湖老爷庙水域的水位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这一推断被否定了。那么,它们是不是至今还隐藏在湖底的某个角落呢? 韩礼贤多年来一直从事打井找水的工作,每次打井前 ,他都必须用测量仪器对地底元素进行探测。在多年的探测工作中,韩礼贤发现,老爷庙地区的陆地上存在着很多石灰岩 ,这一发现使他把石灰岩与老爷庙沉船的传说联系了起来 。
采访:韩礼贤
经常碰到石灰岩,有时候看到石灰岩的发育,钙质也非常多。从湖底的岩层的倾斜的程度看,它逐渐地是向鄱阳湖延伸的 ,这样看,鄱阳湖里边有可能也存大量的石灰岩。
石灰岩的成分是碳酸钙,它的特性是极易溶于水 ,如果鄱阳湖底确实存在大片的石灰岩,那么它溶于水后就会被水流冲走。
采访:韩礼贤
因为它在水里面都被冲走了,所以据我的推想 ,它的下面有庞大的溶洞 。
这个说法得到了多年搞地质研究工作的王亭山的认可。他认为,如果湖底存在着溶洞,这些沉船又正好沉没在洞口附近 ,多年以后,只要船舶被水流稍稍挪动,就有可能掉入溶洞之中。
采访:王亭山
你家那边洗水池 ,洗碗的时候,水倒下去很多,什么都会流到那(下水道)里面,船到那个地方 ,也会流到洞里面,地面上再也找不到船了 。到洞下边呢,大的溶洞里面 ,当然这个溶洞跟别的溶洞又会联系起来,很可能(顺着)这个暗河又到别的地方,所以你在湖里面找不到的。
如果湖底确实存在大量的石灰岩 ,那么这一说法是成立的。但是,针对这一说法,江西省地调院的研究人员通过钻探工作发现 ,湖底的大部分岩层并不是石灰岩 。
采访:马振兴
我们做了一些钻探工作,通过钻探打下去的话,大部分钻孔打下去的时候 ,穿过湖底二三十米,就可以达到红色岩层,就是红色的沙页岩。
那么,按照马振兴的说法 ,如果水下全部是红色沙页岩,是不可能形成大面积的溶洞的。
采访:马振兴
为什么不会形成溶洞呢?因为我们的红色沙页岩,它主要的成分是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抗风化剥蚀的能力比较强,水对它的作用,不像碳酸钙那么容易产生溶解 ,化学变化,就不太容易形成溶洞 。
由于钻探工作暂时还不可能大面积地进行,所以 ,湖底是不是存在大量的石灰岩现在也不得而知,究竟水下有没有溶洞,沉下去的船是不是还在湖底 ,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谜。
采访:尹国盛
如果是红色沙页岩,水底下该不会存在一个溶洞的说法,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它就是一种石灰岩 ,(接)假如存在石灰岩的话,这个地区也有可能存在一个水下溶洞,但究竟这个基底是什么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和调查,目前还很难下出一个结论。
探究自然界无穷的奥妙是人类一直以来从没有间断过的愿望,也许有一天 ,这片水域的沉船之谜终究会解开,但现在,他们还需要继续工作 。因为 ,我们今天的探索正是为了让明天的生命更有保障。
152
| 评论(9)
向TA求助
回答者: king0k | 四级
擅长领域: 化妆 宗教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
这地方还真神奇呀!
科学工作者继续努力呀!
渔民继续注意安全呀!
魔鬼大三角之鄱阳湖之谜
这是一片神奇的水域,现在看来它十分宁静,但是船老大都知道 ,这里时时刻刻都暗藏着杀机。转眼之间,狂风会突然而至,假若不能及时靠岸,便在劫难逃。巨浪拍打着船身 ,水从四面八方灌入船里,即使再有经验,也无计可施 。只要十几分钟 ,它就会葬身水底,消失得无影无踪,然后 ,这片水域又会立即恢复平静。当地的渔民都叫它魔鬼三角区,也有人把它叫做中国百慕大。
在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下游南岸 ,有一片浩浩荡荡,一望无际的水域,这就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 。每当渔讯到来,湖上的渔船都会因丰厚的收获忙个不停,而沿湖的市场,也是一派繁忙喜悦的丰收景象。然而 ,就在这平静安详的鄱阳湖中,却有一个阴森恐怖的死亡地带。因为它的东岸有座老爷庙,人们就叫它“老爷庙水域” 。千百年来 ,不知有多少船只在这里被湖水无情地吞噬,然而更为离奇的是,上千吨的货船居然会在这片只有18米深的水域里神秘地消失 ,任凭人们如何寻找,也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这也百慕大有些相似。
偌大的鄱阳湖为什么只有在老爷庙沉船?而那些消失了的船究竟去了哪里?难道这湖底真有人们传说中的水怪吗?或者确实存在着时空隧道?种种怪异的说法为这片水域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 。也许在外人眼里它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然而那些与它朝夕相处的当地渔民们 ,又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一般的叫这个地方鬼门关,比较险恶这个地方。一天就沉了好几条,都是四五百吨以上的大船。这个地方 ,怎么说呢,就有点邪门 。
2001年11月9日,安徽省怀远县01571号运沙船装满了沙子,正准备离开老爷庙水域 ,灾难却突然降临了。
采访: 渔吴弟
那个风暴也来得古怪,一般的都可以观天气,有大风暴应该要靠船 ,那个风暴好突然。
眨眼间,狂风大作,浊浪翻滚 ,那些离岸边不远的渔船纷纷靠了岸,而这时,这艘运沙船却正在湖的中央。家就住在岸边的吴春松在院子里隐约看到了这艘还在湖里的货船 ,连忙跑到了湖边,眼看着运沙船在不远处的湖水里打转,吴春松却因为风浪太大而无计可施 。此时 ,这艘运沙船离岸边仅有1.5公里。
采访:渔吴哥
十多分钟的时候沉下去了
采访:渔吴哥
我们看到已经沉下去,不得了,沉船了。
风暴就像突然袭来一样,在十几分钟后又迅速地消失了 ,湖面上风平浪静,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 。这时的吴春松和其他村民一起马上开始了水上的营救。立刻,几条渔船同时划向湖的中央 ,由于这一带水域经常出事,当地的渔民对自发地救人已经习以为常,而且动作也相当迅速 ,即使这样,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
采访:渔吴哥
他们船上5个人,死了3个 ,救了2个,他是姐妹三个人,一个爱人 ,一个儿子 。救了爱人和儿子,三姐妹都死掉了。
对于活了的人来说,这里将是他们永远的伤心之地。
千百年来,在这块水域沉没的船只到底有多少 ,已经没人说得清楚 。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九江海事局近几十年的水上重大事故记录。
1973年10月14日,星子船舶修造厂机动货船在老爷庙水域沉没 ,死亡13人。
1985年3月15日,一艘载重25吨,编号“饶机41838 ”号船舶 ,凌晨6点30分在老爷庙以南约三公里处沉没 。
同年8月3日,江西进贤县航运公司两艘各为20吨的货船,也在老爷庙水域先后神奇般地葬身湖底。同一天中 ,在此遭受厄运的还有另外12条船只。
仅从60年代以来,这片水域就有100多艘船在这里沉没,数十条生命被湖水无情地吞噬了。
多少年来 ,过往船只上的船员经过这里时无不提心吊胆 。由于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通往长江的惟一水上通道,虽然危险,但这些靠水吃饭的人们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前来闯关。终于,老爷庙水域神秘沉船的现象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在他们眼里 ,各种各样的传说当然是不可信的,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沉船的真正原因,才能解开人们心中这个古老的谜团 ,才能帮助人们远离这些灾难 。然而,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三十多年以来 ,到老爷庙水域考察的科研小组来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都没有为这一水域的沉船事件找到一个确切而又合理的解释。难道这个谜团真的找不到谜底吗? 1985年,一支由气象 、水文、地质部门组成的专家小组又一次来到了这片神奇的水域 。自然界的奥妙是无穷的,他们深信大自然的力量与古老的沉船之谜一定存在着不同寻常的因果关系。 调查工作立即开始了。由于沉船时 ,当地渔民是第一目击者,所以,专家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当地的渔民了解情况 。在与几十位渔民或者村民进行攀谈之后,专家们发现 ,对于翻船的原因,人们的判断几乎是一模一样。
采访: 张明新
老爷庙处在这个地区,风比较大。
采访: 渔吴弟
你讲大 ,它又小,要不然一点风都没有,要不然哗啦一下风大得不得了 。
采访:
怎么讲呢 ,一般出事刮北风比较多。
采访:
不好划的,风大就浪大。
得到了这样的回答之后,考察小组首先把目光投向了风。当然 ,村民们凭感觉所说的话只能作为一种初步的判断进行参考,专家需要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的数据 。风与气象部门关系密切,所以 ,气象小组立即决定,进行为期一年的气象观测,以便得到准确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三个观测点马上在老爷庙建了起来,对于科研人员来说 ,一年的时间漫长而又忙碌。 风,是变化无常的,要想在这片无形的空气中找出风的规律 ,他们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就这样,300多个日日夜夜,科研人员每天都会出现在湖边和附近的山坡上 ,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捕捉着每一次风的轨迹。20多万个原始数据终于摆在了气象组工作人员的眼前,这些数据表明,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的一个少有的大风区 ,一年当中有163个大风日,也就是说每两天就会有一天风力达到6级。
采访:熊局长
这是1985年10月份的,风向主要是偏北风 ,它的最大风速是27.3个秒米,11级大风 。
随后,气象组的成员又把这些数据与离它不远处的,都昌气象局测量到的数据进行比较 ,他们发现老爷庙水域的年平均风速比都昌县城要大得多,这与村民们提供的情况基本相同。
采访:熊局长
像老爷庙的(年)平均风速达到了7.6秒米,它相当于4到5级左右 ,我们测站(都昌观测站)的年平均风速2.9到3.2,相当于2级左右,这就相差3级。
就在这一年的工作当中 ,小组成员不止一次地感觉到,当他们驾船行驶在整个鄱阳湖的中心,一般都是风平浪静 ,但是,船一开进老爷庙水域,风速马上开始加大 ,船也开始随着不停地摇晃 。同样是处于鄱阳湖地区,而且又是同一时间,为什么只有老爷庙水域的风大得出奇呢?这是不是与鄱阳湖独特的形状有关呢?考察小组的成员不止一次地拿起地图进行分析。从地图上看,鄱阳湖就像一个倒挂的葫芦 ,在这个葫芦的北端是一条狭长的水域,而老爷庙正是处于这个狭长水域的最南端。大风的秘密是否就隐藏在这条狭长的水域之中呢?凭人们的生活经验可以得知,在空旷地带 ,如果有一二级风的话,我们也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 ,如果在空旷的地带有两座山把风挡住,那么,这两山中间的狭窄通道就是风的必经之路 ,所有的气流都会在这里集中,这就使本来不算很大的风在经过这里时流速加快,这个窄小的通道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口 。(此段做二维动画)而鄱阳湖这条狭长的水域形状不是很像一个风口吗?于是 ,工作人员将鄱阳湖进行了细致的测量,结果得到了一组比较特别的数据。
采访:马振兴
北鄱阳湖它主要是个狭窄的入江通道,(接下一行)南北长达到24公里,东西宽达到15公里。惟独在老爷庙这个地区 ,它这个宽度只有3公里。
而在鄱阳湖的南半部分,最宽处达到了74公里,也就是说 ,老爷庙水域是整个鄱阳湖最窄的地方!与它遥遥相对的长江以北,则是一片空旷的平原 。这条狭长的水域,无疑是一个风口的形状。但是 ,水与山不同,水并不能阻拦从这里经过的风,形成风口的原因只能是大山。对于这一点 ,地质学家认为,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周围地区隆起而形成河道 ,二是中间地区下降也可以形成河道,无论是什么原因,河道或是湖泊的形成必然与它周围的地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维动画)为此,地质小组的成员决定把鄱阳湖地区的地形地貌调查清楚。如果用过去的方法靠两只脚走路去调查 ,不仅时间长,效率低,而且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观念。经过研究 ,专家决定协调有关部门做一次鄱阳湖地区的卫星遥感拍摄,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地质信息 。卫星遥感以最快的速度被制作出来。马振兴认真地观察,能否找出与这条狭长地带相关的山脉 ,就是找出这一地区大风形成的关键所在。 从上反映,在这条狭长水域的东南端,有一个面积非常大的丘陵地带 ,这片丘陵紧挨着老爷庙水域,这一点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但是,在实际调查当中 ,工作人员发现,这个地带的最高点只有89米,这样的高度虽然对风有一定的影响,但决不可能是大风形成的关键因素。小组成员必须在这条水域的周围寻找具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山脉。这时 ,大家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离它只有几公里远的庐山 。
采访:熊局长
西边属于庐山,庐山的走向,是东南向 ,在我们鄱阳湖 、长江进口错落的地方。
庐山的海拔高度是1400多米,它的走向与老爷庙北部的狭长水道基本平行,这张遥感使专家们的眼前豁然开朗。风景秀丽的庐山正是制造大风的罪魁祸首。庐山与鄱阳湖北部狭长水道的平均距离只有6公里左右 ,而且庐山的南部正好延续到老爷庙的西面而结束 。鄱阳湖地区一年中多盛行北风,当气流自北南下时,海拔高度1400多米的庐山就像一座屏障挡住了风的去路 ,一部分气流只能从庐山东南面的山峦绕过,气流从这里开始集中并加大速度,当流向宽度只有三公里的老爷庙水域时 ,风力和风速都达到了最大值,狂风怒吼着扑来。
老爷庙水域过于集中的风力使得这个地方的风大而且十分迅速。大风的原因终于被找到,但这并没有让考察小组的成员感到高兴,因为 ,他们的心中还存在着一个疑问 。单单是大风,就可以使翻船的数量达到如此之多吗?熊局长认为,加大的风力并不是造成沉船事件的主要原因。由于熊局长工作的都昌县气象局离老爷庙只有几公里 ,所以,他比较了解附近的渔民。他知道,凡是开船的人都会懂得一些水性和风性 ,老爷庙水域的水面只有3公里宽,如果顶风行船,还是很容易在附近靠岸的 ,以那些多年行走在水上的船员们的技术,决不可能在这么窄的湖面上翻船 。难道除了这里的风大以外还有其它什么原因吗? 在一年的观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个现象验证了熊局长的想法。
采访:熊局长
按道理讲,大气环流基本上是不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方向的水平运动。但是我们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老爷庙这个情况 ,跟一般的情况有一点特别,而且反应得比较明显,像我们在沙滩上 ,湖边上,考察的风向风速呢,它这个风向的稳定性 ,比我们县城呢,就要多一点,它一会儿指向南 ,一会儿指向东南,一会儿指向西南,它变化比较大 。
在一年的监测当中 ,每一次大风到来时熊局长都会测量到同样的结果,看来,风向的不稳定并不是偶然的。得出这一结论之后,熊局长更加认为 ,风向的不稳定才是造成沉船不断的致命元凶。船舶在大风中靠岸时本来是迎风行船,然而风向的突然转变会引起水浪的方向也跟着发生变化,这就使本来迎着风的船只忽然变成在横浪里行走 ,如果船舶的抗风浪能力差一些或是船员没有及时调头,都会引起船舶的侧翻 。熊局长的这一观点,与当地渔民们的亲身感受不谋而合。
采访:渔吴弟
别的地方翻船的很少很少 ,过了我们老爷庙下面,到上面来,一般的都平安了。就下面那一点点的地方 ,风向不一样的。以前驾驶船就担心这个地方 。开始顺风往上面走,到这个地方拐弯以后,横着来 ,一般出事是这个地方。
从气象学看来,风大,尤其是风向的不稳定会使这些过往的船只在大风袭来时因措手不及而翻船。令小组成员不解的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风向的不稳定呢?一时之间 ,工作人员找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就在调查工作停滞不前的时候,偶然间听到当地渔民的一句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这是怪地方,一般的老一辈都比较怕这个地方 ,特别是这个拐弯的地方,特别是下半年,这里刮北方的时候 ,风向不一样的,人家就担心了。”
经过了解,这里翻船事件多发生在秋冬季和第二年的春季 ,而这段时间正是北风盛行的时候 。只有大风在行进过程中遇到了阻挡,才会流向其它的地方而形成风向的紊乱。于是,工作人员第二次拿起了卫星遥感 ,这一次,他们的目光转向了曾经被忽略过的、面积巨大的丘陵地带。当气流自北南下时,受到压缩的强大气流沿湖道逼进老爷庙,一部分直吹水面 ,而另一部分则直接刮到了这片丘陵地带 。由于受到了阻挡,南下的大风开始折回,这些折回的气流与继续北下的大风相遇 ,于是便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风场,而老爷庙水域正处于这个风场的中心位置。强大而紊乱的气流再加上大浪的冲击,船舶极易在这里被风浪吞没。
采访:渔吴哥
出事的船 ,到处都有 。有的是湖口的,有湖北的,有湖南的 ,也有我们江西的,还有我们都昌的,还有星子的都有 ,到处都有。
这些靠水吃饭的人们时时刻刻都期望着能够平安地度过每一天。然而,这里是危险的。他们惟有在祭拜老爷庙里元将军的时候,才能得到一丝心理上的安慰 。而这些安慰,则来自于一个离奇的传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亮大战鄱阳湖时 ,有一次朱元璋败退到湖边,湖水挡住了去路。就在这危急的时刻,忽然有一只巨大的乌龟浮上水面 ,搭救朱元璋过了湖 。朱元璋夺取天下后,封这只乌龟为元将军,并在湖边建起了“定江王庙” ,这就是现在的老爷庙。附近的渔民为了得到元将军的庇护,每逢初一和十五都要到这里来上柱香乞求平安。之后,人们还要到旁门专设的地点燃放爆竹 ,因为他们认为鞭炮可以驱逐邪气 。而那些经过这里却又不方便停靠的船只,船员们则在船上对着老爷庙的方向虔诚地举行同样的仪式。这些在水上漂泊的人们早已把老爷庙里的元将军当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但是 ,这位元将军真的能够庇护他们吗?
千百年来,这里仍然沉船不断,老爷庙虽然不能阻止沉船的发生,但它却可以帮助那些落水的人们渡过难关。
采访:渔吴哥
旧社会是归庙上 ,老爷庙庙上,拿工资,中午吃饭 。以前旧社会有两条船 ,专门在湖边救生的,人家遇难,就去救了。(接)可以救得了就救 ,救不了就没办法。
据吴春松讲,他的爷爷过去就是老爷庙开救生船的,庙上的两条船整天在湖边守候 ,每年出去救人的次数都很多 。
与以前相比,老爷庙水域现在翻船的次数已经少了很多,据渔民讲 ,这主要还是归功于船本身的原因。
采访:渔吴弟
那个时候不是机械动力的,是高棚帆船,风一刮,一着风就翻掉了。
采访:渔吴哥
现在都是机帆船 ,开机子的比较好一点,稳定一点,安全一点。
即使是这样 ,老爷庙水域每年仍然会有几次甚至十几次的翻船事故,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出事的船都是载重量几百吨或者上千吨的外省来的大船 ,附近的渔船由于能够及时靠岸反而没出过什么事故 。正在专家们疑惑不解的时候,水文小组的成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采访:水文王局
这个地方的水流的方向比较紊乱。
水流紊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根据气象和地质小组的解释,气流南下遇到丘陵地带后折回的气流也是紊乱的 ,这些气流吹到湖面上,确实可以导致湖面风浪的变化 。但水文小组发现,即使在没有风的情况下 ,这些紊乱的水流也同样存在,可见,这并不是风造成的。难道是水本身的原因吗?水文小组随后开始监测老爷庙上下游水流的情况。他们发现,自老爷庙往北流向长江的水流并没有什么异常 ,但是从老爷庙往南就开始出现变化,这些水流越来越有指向性 。它们分别来自五个方向,而这五个方向正是江西省五大河流的方向。
采访:水文王局
鄱阳湖是一个完整的水系 ,我们江西省的五大河流,就是赣、抚 、信、辽、修,这么五大河流的来水 ,从不同的方向,汇入鄱阳湖。
最开始时候,它们流入了宽广的湖面 ,水流的流速非常缓慢,进入老爷庙水域后,由于湖的宽度突然缩小 ,流速也会随之加快,也正是这一水域,成了五大河流的来水最为集中的地方 。
采访:水文王局
老爷庙这个区域里头,因为五条河流的来水 ,在这个地方,基本上等于一个汇集点,在这个地方的话 ,因为不同方向的水流互相地混杂,在这个地方,水流的方向比较紊乱。
紊乱的水流互相碰撞 ,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漩涡,这些漩涡对船体的冲击力与正常的水流是不同的,如果再遇到恶劣的天气 ,就会使船舶出事的概率比其它地方大得多。由此,水文专家得出了结论,风浪只是造成翻船事故的原因之一 ,紊乱的水流与大风共同作用才是沉船事故的根本原因 。 事情往往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就在各位专家都认为找到沉船之谜答案的时候,当地的渔民却有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
采访:渔吴弟
一般的流水都有(漩涡),那不大 ,那个水漩涡,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现在看来 ,水文小组成员得出的结论与当地渔民们的亲身感受恰恰相反。是水文专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还是渔民们的经验出了问题?老爷庙水域沉船之谜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片湖水之中到底还隐藏着什么秘密?专家的到来,是否能让谜团最终解开?
再一次与渔民的攀谈开始了 ,这次的主要目标是水中的漩涡。由于对这一带的水域十分熟悉,在没风的时候,渔民们对于那些水面上的漩涡当然不太在意。但是 ,当大风来临时,渔民们都早早地靠了岸,对于刮风时湖水中到底能有多大的漩涡 ,竟然没人能说清楚 。但是,那些在湖中落水之后被救起来的人,都对渔民们讲了他们看到的情况。
采访:渔吴第
他们都讲,船到那里有漩涡 ,漩下去,沉下去,他们都讲 ,说湖面有漩涡。
能够把载重量几百吨甚至上千吨的大船吸入水底,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呢?水文小组成员最棘手的问题是,由于条件有限 ,他们并不能在大风到来时对湖中心的水体进行监测,那么,大风时湖水中关于漩涡的数据就不能得到 。而对于这一点 ,地质专家马振兴却有着不同的观点。根据渔民的说法,刮风时水中的漩涡是很大的,正因为如此 ,它们才会把上百吨的货轮吸入湖底,而那些因水流紊乱而引发的漩涡只能是数量多,而单个的漩涡不可能有那么大。难道湖底还会有另外的秘密吗?如果有,又该怎样才能了解这其中的秘密呢?马振兴与小组成员认真讨论之后 ,决定再次拍摄航空照片 。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采取低空拍摄的方法,目标只是老爷庙水域这一个地点。这次拍摄是有风险的 ,如果不能有新的发现,那么大量的精力和科研经费都会付之东流。 然而庆幸的是,这次低空拍摄的彩色红外航空照片 ,使地质小组有了特别重大的发现 。
采访:马振兴
我们发现了一个东西,发现了一个什么东西呢,通过这个照片 ,清楚地显示,在老爷庙这个地区,水下有一个巨大的沙坝。
这就是最新发现的水下沙坝。它的长约2.5公里 ,呈东西走向,占老爷庙水域总宽度的三分之二还要多。正是这个沙坝的存在,使老爷庙的水流状况完全改变了 。当北风到达鄱阳湖的水面,大浪就会向南翻卷而来 ,这时,水下的沙坝就会对水流起到阻挡作用,因而在它南端的湖水底部就会形成强大的漩涡 ,这些漩涡对船舶造成的冲压力大得惊人。
采访:马振兴
它的冲压力,达到浪高的3倍,每平方米多少吨 ,就是讲我们鄱阳湖在这一带的水,一般的浪可以达到多少,达到3米 ,达到2米高,那么它的冲压力,可以达到3倍 ,6吨每平方米,你这个船在这个时候,瞬时的冲压力,要达到(每平方米)6吨的冲压力。
这也就是说 ,一艘载重量20吨的船舶,船侧面积按20平方米计算,波浪对它的冲击力则达到了120吨 ,超出船重量的5倍 。这么大的冲击力势必会使船舶失去控制,卷入强大的漩涡之中。这些暗藏着的水下漩涡当然要比那些由于水流紊乱而造成的小漩涡威力大得多。然而,老爷庙水下巨大的沙坝是从何而来的呢?鄱阳湖这么大的面积 ,它为什么就只来到了老爷庙呢?让我们再回头看看紧挨着老爷庙的这片丘陵地带,这些大大小小的山都是由沙子构成的,每当雷雨到来 ,大量的沙就会被雨水冲刷,而在它的旁边,就是鄱阳湖的老爷庙水域 。
采访:马振兴
我们老爷庙山顶上 ,海拔89点多米,一个巨大的沙山,这种沙山,在流水的作用下 ,直接冲入鄱阳湖,正好方向也是东西向的,直接带入鄱阳湖。
至此 ,湖底的秘密终于被揭开,而各个领域专家的到来使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沉船的谜底变得越来越清晰。当北风南下时,庐山的存在使这里成了一个少有的大风区 ,而气流到达丘陵地带后开始折回,使风向变得异常紊乱,这对行船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同时 ,五大河流的水注入鄱阳湖后于老爷庙水域交汇,水流强大而且紊乱,这使本来就在大风中行进的船舶雪上加霜 ,更加致命的是,湖底暗藏的沙坝在大风的作用下产生了强有力的水下漩涡。 不规则的大风,紊乱的水流,和巨大的水下沙坝 ,成了来往船只看不见的敌人,如果大风袭来,湖中的船就会身临险境 ,无计可施。
自然界的力量超出了人们的想像,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力量把大自然雕琢成我们所需要的模样,相反 ,这些奇特的自然现象会使人们对自然蜀更加好奇 。但是不是不是翻船事故就会因此而无法避免了呢?事实上,人们每天都在为此而不断努力着。
采访:县委
我们对天气预报实现了三天的预期预报,对渔民进行宣传 ,进行广播,还采取发信息的形式,每天早上7点 ,每天晚上7点,也就是19点,准时跟渔民发布信息。
几十年来,航道的管理工作一直在持续。加强对船舶的检验工作 ,可以保证船只的抗风浪能力 。另外,几个新建成的避风港也会使过往船只遇险时更容易及时靠岸。再加上人们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老爷庙水域沉船事故已经下降了很多。
采访:温书记
近几年随着船员的科学掌握程度 ,和整个社会对安全意识的提高,水上安全事故应该说有大幅度的下降 。从我参加工作20多年来看,上个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 ,就有明显的区别。
找到了问题所在,才会得以采取措施来保证行船的安全。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在老爷庙居住的渔民眼里 ,沉船之谜还没有完全解开,这个谜在他们心里,仍然是个未了的结 。
采访:渔吴弟
我从我父亲 ,从我爷爷讲过,在这个地方沉了三条大船,一条是装瓷器的,小碗 ,盘子,茶壶啊等,沉在我家门口上面一点点。现在来计算 ,有一千到两千吨。
在此沉没的另外两艘船也都是载重量上千吨的货船,虽然渔民们对沉船已见怪不怪,但令他们费解的是 ,这几艘船沉没之后就再也没有打捞上来 。
采访:渔民
都全部沉在这里,一个都没有捞起来。
有人捞过吗?
捞过,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什么都没有。
近二三十年沉没的船只在沉没后都会有相关部门迅速组织打捞,所以 ,并没有发现找不到沉船的事,而过去那些被风浪击翻的小船往往都是木头做的,风浪过后,这些木板就会漂在水面上 ,惟独这几艘沉没的大船是个例外 。它们是否一直隐藏在湖底的某个角落,还是真的已不在这片湖水之中呢?
让人更加觉得奇怪的是,当上千吨的大船刚刚沉入水底的时候 ,那些船还都在,因为船沉入水底后会有鱼在船里做窝,所以 ,很多当地的渔民都到沉在水底的大船里摸鱼,有的甚至还捞到了船上的一些物品。
采访: 渔吴弟
我父亲也是在水面上长大的,非常会游泳 ,下水,他非常厉害,他一个人 ,我们这里有几户搞鱼的,开小船,我父亲从水底下,不知道是装瓷器的船 ,到船舱底下,摸了一下,摸到小碗 ,小壶,小盘子,茶杯 ,摸了好多起来。
若干年之后,一些外面来的潜水员出于各种目的,来到了这片水域 ,开始在水底打捞。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那些潜水员居然什么也没有找到 。
采访:渔吴哥
那个潜水员下水呢,他穿的服装不同 ,我们小孩子看着好奇怪一样的,听大人讲,他是潜水员,下水去 ,摸沉船上的东西,结果在这里摸呢,也没看到摸什么东西来。
据当地的村民讲 ,后来又陆续来了几批潜水员,他们都没有发现任何沉船,老辈们亲眼见到的那几艘沉没的大船就样神秘地消失了。随着时间的流逝 ,关于这里沉船的传说越来越神奇,有人说被水下的沙子掩埋了,也有人说被水流冲跑了 ,甚至还有一种更为离奇的说法,那就是在这里沉没的大船随着时间隧道回到从前去了 。这些说法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好奇。那么,那些沉船是不是被沙子掩埋了呢?村民们的说法被专家否定了。老爷庙是整个鄱阳湖水域的最深处 ,水深为18米左右,而一艘上千吨的沉船,高度也应该超过了十米,如果是流沙在十几年后把沉船埋掉了 ,那
这是一片神奇的水域,现在看来它十分宁静,但是船老大都知道 ,这里时时刻刻都暗藏着杀机 。转眼之间,狂风会突然而至,假若不能及时靠岸 ,便在劫难逃。巨浪拍打着船身,水从四面八方灌入船里,即使再有经验 ,也无计可施。只要十几分钟,它就会葬身水底,消失得无影无踪 ,然后,这片水域又会立即恢复平静 。当地的渔民都叫它魔鬼三角区,也有人把它叫做中国百慕大。
在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下游南岸 ,有一片浩浩荡荡,一望无际的水域,这就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每当渔讯到来,湖上的渔船都会因丰厚的收获忙个不停,而沿湖的市场 ,也是一派繁忙喜悦的丰收景象 。然而,就在这平静安详的鄱阳湖中,却有一个阴森恐怖的死亡地带。因为它的东岸有座老爷庙 ,人们就叫它“老爷庙水域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船只在这里被湖水无情地吞噬,然而更为离奇的是 ,上千吨的货船居然会在这片只有18米深的水域里神秘地消失,任凭人们如何寻找,也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这也百慕大有些相似 。
偌大的鄱阳湖为什么只有在老爷庙沉船?而那些消失了的船究竟去了哪里?难道这湖底真有人们传说中的水怪吗?或者确实存在着时空隧道?种种怪异的说法为这片水域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许在外人眼里它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然而那些与它朝夕相处的当地渔民们 ,又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一般的叫这个地方鬼门关,比较险恶这个地方。一天就沉了好几条,都是四五百吨以上的大船 。这个地方 ,怎么说呢,就有点邪门。
2001年11月9日,安徽省怀远县01571号运沙船装满了沙子 ,正准备离开老爷庙水域,灾难却突然降临了。
采访: 渔吴弟
那个风暴也来得古怪,一般的都可以观天气 ,有大风暴应该要靠船,那个风暴好突然 。
眨眼间,狂风大作 ,浊浪翻滚,那些离岸边不远的渔船纷纷靠了岸,而这时,这艘运沙船却正在湖的中央。家就住在岸边的吴春松在院子里隐约看到了这艘还在湖里的货船 ,连忙跑到了湖边,眼看着运沙船在不远处的湖水里打转,吴春松却因为风浪太大而无计可施。此时 ,这艘运沙船离岸边仅有1.5公里 。
采访:渔吴哥
十多分钟的时候沉下去了
采访:渔吴哥
我们看到已经沉下去,不得了,沉船了。
风暴就像突然袭来一样 ,在十几分钟后又迅速地消失了,湖面上风平浪静,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这时的吴春松和其他村民一起马上开始了水上的营救 。立刻 ,几条渔船同时划向湖的中央,由于这一带水域经常出事,当地的渔民对自发地救人已经习以为常 ,而且动作也相当迅速,即使这样,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
采访:渔吴哥
他们船上5个人,死了3个 ,救了2个,他是姐妹三个人,一个爱人 ,一个儿子。救了爱人和儿子,三姐妹都死掉了。
对于活了的人来说,这里将是他们永远的伤心之地 。
千百年来 ,在这块水域沉没的船只到底有多少,已经没人说得清楚。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九江海事局近几十年的水上重大事故记录。
1973年10月14日 ,星子船舶修造厂机动货船在老爷庙水域沉没,死亡13人 。
1985年3月15日,一艘载重25吨 ,编号“饶机41838”号船舶,凌晨6点30分在老爷庙以南约三公里处沉没。
同年8月3日,江西进贤县航运公司两艘各为20吨的货船,也在老爷庙水域先后神奇般地葬身湖底。同一天中 ,在此遭受厄运的还有另外12条船只 。
仅从60年代以来,这片水域就有100多艘船在这里沉没,数十条生命被湖水无情地吞噬了。
多少年来 ,过往船只上的船员经过这里时无不提心吊胆。由于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通往长江的惟一水上通道,虽然危险,但这些靠水吃饭的人们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前来闯关 。终于 ,老爷庙水域神秘沉船的现象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在他们眼里,各种各样的传说当然是不可信的,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沉船的真正原因 ,才能解开人们心中这个古老的谜团,才能帮助人们远离这些灾难。然而,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十多年以来,到老爷庙水域考察的科研小组来了一批又一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都没有为这一水域的沉船事件找到一个确切而又合理的解释。难道这个谜团真的找不到谜底吗? 1985年,一支由气象、水文 、地质部门组成的专家小组又一次来到了这片神奇的水域。自然界的奥妙是无穷的,他们深信大自然的力量与古老的沉船之谜一定存在着不同寻常的因果关系。 调查工作立即开始了 。由于沉船时 ,当地渔民是第一目击者,所以,专家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当地的渔民了解情况。在与几十位渔民或者村民进行攀谈之后 ,专家们发现,对于翻船的原因,人们的判断几乎是一模一样。
得到了这样的回答之后 ,考察小组首先把目光投向了风 。当然 ,村民们凭感觉所说的话只能作为一种初步的判断进行参考,专家需要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的数据。风与气象部门关系密切 ,所以,气象小组立即决定,进行为期一年的气象观测,以便得到准确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三个观测点马上在老爷庙建了起来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一年的时间漫长而又忙碌 。 风,是变化无常的 ,要想在这片无形的空气中找出风的规律,他们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就这样,300多个日日夜夜 ,科研人员每天都会出现在湖边和附近的山坡上,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捕捉着每一次风的轨迹。20多万个原始数据终于摆在了气象组工作人员的眼前,这些数据表明 ,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的一个少有的大风区,一年当中有163个大风日,也就是说每两天就会有一天风力达到6级 。
采访:熊局长
这是1985年10月份的 ,风向主要是偏北风,它的最大风速是27.3个秒米,11级大风。
随后,气象组的成员又把这些数据与离它不远处的 ,都昌气象局测量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他们发现老爷庙水域的年平均风速比都昌县城要大得多,这与村民们提供的情况基本相同。
采访:熊局长
像老爷庙的(年)平均风速达到了7.6秒米 ,它相当于4到5级左右,我们测站(都昌观测站)的年平均风速2.9到3.2,相当于2级左右 ,这就相差3级 。
就在这一年的工作当中,小组成员不止一次地感觉到,当他们驾船行驶在整个鄱阳湖的中心 ,一般都是风平浪静,但是,船一开进老爷庙水域 ,风速马上开始加大,船也开始随着不停地摇晃。同样是处于鄱阳湖地区,而且又是同一时间,为什么只有老爷庙水域的风大得出奇呢?这是不是与鄱阳湖独特的形状有关呢?考察小组的成员不止一次地拿起地图进行分析。从地图上看 ,鄱阳湖就像一个倒挂的葫芦,在这个葫芦的北端是一条狭长的水域,而老爷庙正是处于这个狭长水域的最南端。大风的秘密是否就隐藏在这条狭长的水域之中呢?凭人们的生活经验可以得知 ,在空旷地带,如果有一二级风的话,我们也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但是,如果在空旷的地带有两座山把风挡住,那么 ,这两山中间的狭窄通道就是风的必经之路,所有的气流都会在这里集中,这就使本来不算很大的风在经过这里时流速加快 ,这个窄小的通道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口 。(此段做二维动画)而鄱阳湖这条狭长的水域形状不是很像一个风口吗?于是,工作人员将鄱阳湖进行了细致的测量,结果得到了一组比较特别的数据。
而在鄱阳湖的南半部分,最宽处达到了74公里 ,也就是说,老爷庙水域是整个鄱阳湖最窄的地方!与它遥遥相对的长江以北,则是一片空旷的平原。这条狭长的水域 ,无疑是一个风口的形状 。但是,水与山不同,水并不能阻拦从这里经过的风 ,形成风口的原因只能是大山。对于这一点,地质学家认为,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周围地区隆起而形成河道,二是中间地区下降也可以形成河道,无论是什么原因 ,河道或是湖泊的形成必然与它周围的地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维动画)为此,地质小组的成员决定把鄱阳湖地区的地形地貌调查清楚 。如果用过去的方法靠两只脚走路去调查,不仅时间长,效率低 ,而且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观念。经过研究,专家决定协调有关部门做一次鄱阳湖地区的卫星遥感拍摄,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地质信息。卫星遥感以最快的速度被制作出来 。马振兴认真地观察 ,能否找出与这条狭长地带相关的山脉,就是找出这一地区大风形成的关键所在。 从上反映,在这条狭长水域的东南端 ,有一个面积非常大的丘陵地带,这片丘陵紧挨着老爷庙水域,这一点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但是 ,在实际调查当中,工作人员发现,这个地带的最高点只有89米 ,这样的高度虽然对风有一定的影响,但决不可能是大风形成的关键因素 。小组成员必须在这条水域的周围寻找具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山脉。这时,大家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离它只有几公里远的庐山。 老爷庙这个区域里头,因为五条河流的来水 ,在这个地方,基本上等于一个汇集点,在这个地方的话 ,因为不同方向的水流互相地混杂,在这个地方,水流的方向比较紊乱。
紊乱的水流互相碰撞 ,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漩涡,这些漩涡对船体的冲击力与正常的水流是不同的,如果再遇到恶劣的天气 ,就会使船舶出事的概率比其它地方大得多 。由此,水文专家得出了结论,风浪只是造成翻船事故的原因之一 ,紊乱的水流与大风共同作用才是沉船事故的根本原因。 事情往往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就在各位专家都认为找到沉船之谜答案的时候,当地的渔民却有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
采访:渔吴弟
一般的流水都有(漩涡),那不大 ,那个水漩涡,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
现在看来 ,水文小组成员得出的结论与当地渔民们的亲身感受恰恰相反。是水文专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还是渔民们的经验出了问题?老爷庙水域沉船之谜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片湖水之中到底还隐藏着什么秘密?专家的到来,是否能让谜团最终解开?
再一次与渔民的攀谈开始了 ,这次的主要目标是水中的漩涡 。由于对这一带的水域十分熟悉,在没风的时候,渔民们对于那些水面上的漩涡当然不太在意。但是 ,当大风来临时,渔民们都早早地靠了岸,对于刮风时湖水中到底能有多大的漩涡 ,竟然没人能说清楚。但是,那些在湖中落水之后被救起来的人,都对渔民们讲了他们看到的情况 。
采访:渔吴第
他们都讲,船到那里有漩涡 ,漩下去,沉下去,他们都讲 ,说湖面有漩涡。
能够把载重量几百吨甚至上千吨的大船吸入水底,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呢?水文小组成员最棘手的问题是,由于条件有限 ,他们并不能在大风到来时对湖中心的水体进行监测,那么,大风时湖水中关于漩涡的数据就不能得到。而对于这一点 ,地质专家马振兴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根据渔民的说法,刮风时水中的漩涡是很大的,正因为如此 ,它们才会把上百吨的货轮吸入湖底,而那些因水流紊乱而引发的漩涡只能是数量多,而单个的漩涡不可能有那么大。难道湖底还会有另外的秘密吗?如果有,又该怎样才能了解这其中的秘密呢?马振兴与小组成员认真讨论之后 ,决定再次拍摄航空照片。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采取低空拍摄的方法,目标只是老爷庙水域这一个地点。这次拍摄是有风险的 ,如果不能有新的发现,那么大量的精力和科研经费都会付之东流 。 然而庆幸的是,这次低空拍摄的彩色红外航空照片 ,使地质小组有了特别重大的发现。
采访:马振兴
我们发现了一个东西,发现了一个什么东西呢,通过这个照片 ,清楚地显示,在老爷庙这个地区,水下有一个巨大的沙坝。
这就是最新发现的水下沙坝 。它的长约2.5公里 ,呈东西走向,占老爷庙水域总宽度的三分之二还要多。正是这个沙坝的存在,使老爷庙的水流状况完全改变了。当北风到达鄱阳湖的水面,大浪就会向南翻卷而来 ,这时,水下的沙坝就会对水流起到阻挡作用,因而在它南端的湖水底部就会形成强大的漩涡 ,这些漩涡对船舶造成的冲压力大得惊人 。
采访:马振兴
它的冲压力,达到浪高的3倍,每平方米多少吨 ,就是讲我们鄱阳湖在这一带的水,一般的浪可以达到多少,达到3米 ,达到2米高,那么它的冲压力,可以达到3倍 ,6吨每平方米,你这个船在这个时候,瞬时的冲压力,要达到(每平方米)6吨的冲压力。
这也就是说 ,一艘载重量20吨的船舶,船侧面积按20平方米计算,波浪对它的冲击力则达到了120吨 ,超出船重量的5倍。这么大的冲击力势必会使船舶失去控制,卷入强大的漩涡之中 。这些暗藏着的水下漩涡当然要比那些由于水流紊乱而造成的小漩涡威力大得多。然而,老爷庙水下巨大的沙坝是从何而来的呢?鄱阳湖这么大的面积 ,它为什么就只来到了老爷庙呢?让我们再回头看看紧挨着老爷庙的这片丘陵地带,这些大大小小的山都是由沙子构成的,每当雷雨到来 ,大量的沙就会被雨水冲刷,而在它的旁边,就是鄱阳湖的老爷庙水域。
采访:马振兴
我们老爷庙山顶上 ,海拔89点多米,一个巨大的沙山,这种沙山,在流水的作用下 ,直接冲入鄱阳湖,正好方向也是东西向的,直接带入鄱阳湖 。
至此 ,湖底的秘密终于被揭开,而各个领域专家的到来使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沉船的谜底变得越来越清晰。当北风南下时,庐山的存在使这里成了一个少有的大风区 ,而气流到达丘陵地带后开始折回,使风向变得异常紊乱,这对行船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同时 ,五大河流的水注入鄱阳湖后于老爷庙水域交汇,水流强大而且紊乱,这使本来就在大风中行进的船舶雪上加霜 ,更加致命的是,湖底暗藏的沙坝在大风的作用下产生了强有力的水下漩涡。 不规则的大风,紊乱的水流,和巨大的水下沙坝 ,成了来往船只看不见的敌人,如果大风袭来,湖中的船就会身临险境 ,无计可施 。
自然界的力量超出了人们的想像,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力量把大自然雕琢成我们所需要的模样,相反 ,这些奇特的自然现象会使人们对自然蜀更加好奇。但是不是不是翻船事故就会因此而无法避免了呢?事实上,人们每天都在为此而不断努力着。
采访:县委
我们对天气预报实现了三天的预期预报,对渔民进行宣传 ,进行广播,还采取发信息的形式,每天早上7点 ,每天晚上7点,也就是19点,准时跟渔民发布信息 。
几十年来,航道的管理工作一直在持续。加强对船舶的检验工作 ,可以保证船只的抗风浪能力。另外,几个新建成的避风港也会使过往船只遇险时更容易及时靠岸 。再加上人们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老爷庙水域沉船事故已经下降了很多。
采访:温书记
近几年随着船员的科学掌握程度 ,和整个社会对安全意识的提高,水上安全事故应该说有大幅度的下降。从我参加工作20多年来看,上个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 ,就有明显的区别 。
找到了问题所在,才会得以采取措施来保证行船的安全。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在老爷庙居住的渔民眼里 ,沉船之谜还没有完全解开,这个谜在他们心里,仍然是个未了的结。
采访:渔吴弟
我从我父亲 ,从我爷爷讲过,在这个地方沉了三条大船,一条是装瓷器的,小碗 ,盘子,茶壶啊等,沉在我家门口上面一点点 。现在来计算 ,有一千到两千吨。
在此沉没的另外两艘船也都是载重量上千吨的货船,虽然渔民们对沉船已见怪不怪,但令他们费解的是 ,这几艘船沉没之后就再也没有打捞上来。
采访:渔民
都全部沉在这里,一个都没有捞起来。
有人捞过吗?
捞过,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什么都没有 。
近二三十年沉没的船只在沉没后都会有相关部门迅速组织打捞,所以 ,并没有发现找不到沉船的事,而过去那些被风浪击翻的小船往往都是木头做的,风浪过后,这些木板就会漂在水面上 ,惟独这几艘沉没的大船是个例外。它们是否一直隐藏在湖底的某个角落,还是真的已不在这片湖水之中呢?
让人更加觉得奇怪的是,当上千吨的大船刚刚沉入水底的时候 ,那些船还都在,因为船沉入水底后会有鱼在船里做窝,所以 ,很多当地的渔民都到沉在水底的大船里摸鱼,有的甚至还捞到了船上的一些物品。
采访: 渔吴弟
我父亲也是在水面上长大的,非常会游泳 ,下水,他非常厉害,他一个人 ,我们这里有几户搞鱼的,开小船,我父亲从水底下,不知道是装瓷器的船 ,到船舱底下,摸了一下,摸到小碗 ,小壶,小盘子,茶杯 ,摸了好多起来 。
若干年之后,一些外面来的潜水员出于各种目的,来到了这片水域 ,开始在水底打捞。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那些潜水员居然什么也没有找到。
采访:渔吴哥
那个潜水员下水呢,他穿的服装不同 ,我们小孩子看着好奇怪一样的,听大人讲,他是潜水员,下水去 ,摸沉船上的东西,结果在这里摸呢,也没看到摸什么东西来 。
据当地的村民讲 ,后来又陆续来了几批潜水员,他们都没有发现任何沉船,老辈们亲眼见到的那几艘沉没的大船就样神秘地消失了。随着时间的流逝 ,关于这里沉船的传说越来越神奇,有人说被水下的沙子掩埋了,也有人说被水流冲跑了 ,甚至还有一种更为离奇的说法,那就是在这里沉没的大船随着时间隧道回到从前去了。这些说法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好奇 。那么,那些沉船是不是被沙子掩埋了呢?村民们的说法被专家否定了。老爷庙是整个鄱阳湖水域的最深处 ,水深为18米左右,而一艘上千吨的沉船,高度也应该超过了十米,如果是流沙在十几年后把沉船埋掉了 ,那么整个河道的底部就会淤积了十几米的含沙层,河道的水位也就应该随之上涨十几米才对,可事实上 ,鄱阳湖老爷庙水域的水位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这一推断被否定了 。那么,它们是不是至今还隐藏在湖底的某个角落呢? 韩礼贤多年来一直从事打井找水的工作,每次打井前 ,他都必须用测量仪器对地底元素进行探测。在多年的探测工作中,韩礼贤发现,老爷庙地区的陆地上存在着很多石灰岩 ,这一发现使他把石灰岩与老爷庙沉船的传说联系了起来。
采访:韩礼贤
经常碰到石灰岩,有时候看到石灰岩的发育,钙质也非常多。从湖底的岩层的倾斜的程度看 ,它逐渐地是向鄱阳湖延伸的,这样看,鄱阳湖里边有可能也存大量的石灰岩 。
石灰岩的成分是碳酸钙,它的特性是极易溶于水 ,如果鄱阳湖底确实存在大片的石灰岩,那么它溶于水后就会被水流冲走。
采访:韩礼贤
因为它在水里面都被冲走了,所以据我的推想 ,它的下面有庞大的溶洞。
这个说法得到了多年搞地质研究工作的王亭山的认可 。他认为,如果湖底存在着溶洞,这些沉船又正好沉没在洞口附近 ,多年以后,只要船舶被水流稍稍挪动,就有可能掉入溶洞之中。
采访:王亭山
你家那边洗水池 ,洗碗的时候,水倒下去很多,什么都会流到那(下水道)里面 ,船到那个地方,也会流到洞里面,地面上再也找不到船了。到洞下边呢,大的溶洞里面 ,当然这个溶洞跟别的溶洞又会联系起来,很可能(顺着)这个暗河又到别的地方,所以你在湖里面找不到的 。
如果湖底确实存在大量的石灰岩 ,那么这一说法是成立的。但是,针对这一说法,江西省地调院的研究人员通过钻探工作发现 ,湖底的大部分岩层并不是石灰岩。
采访:马振兴
我们做了一些钻探工作,通过钻探打下去的话,大部分钻孔打下去的时候 ,穿过湖底二三十米,就可以达到红色岩层,就是红色的沙页岩 。
那么 ,按照马振兴的说法,如果水下全部是红色沙页岩,是不可能形成大面积的溶洞的。
采访:马振兴
为什么不会形成溶洞呢?因为我们的红色沙页岩,它主要的成分是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抗风化剥蚀的能力比较强,水对它的作用,不像碳酸钙那么容易产生溶解 ,化学变化,就不太容易形成溶洞。
由于钻探工作暂时还不可能大面积地进行,所以 ,湖底是不是存在大量的石灰岩现在也不得而知,究竟水下有没有溶洞,沉下去的船是不是还在湖底 ,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谜 。
采访:尹国盛
如果是红色沙页岩,水底下该不会存在一个溶洞的说法,当然还有一种可能 ,它就是一种石灰岩,(接)假如存在石灰岩的话,这个地区也有可能存在一个水下溶洞,但究竟这个基底是什么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和调查,目前还很难下出一个结论。
探究自然界无穷的奥妙是人类一直以来从没有间断过的愿望,也许有一天 ,这片水域的沉船之谜终究会解开,但现在,他们还需要继续工作。因为 ,我们今天的探索正是为了让明天的生命更有保障。
急求保护鄱阳湖的资料的精彩内容就分享到这里,衷心希望这些信息能为您带来实质帮助 。期待您继续支持我们,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本文来自作者[幸验]投稿,不代表乐悠悠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edecn.cn/news/1550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悠悠的签约作者“幸验”
本文概览:急求保护鄱阳湖的资料 急求保护鄱阳湖的资料相关话题近期引发广泛关注,我们特别整理了多维度信息,希望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是一片神奇的水域,现在看来它十分宁静,但是船老大...
文章不错《急求保护鄱阳湖的资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