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试题
地理高考试题相关话题近期引发广泛关注,我们特别整理了多维度信息 ,希望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08年高考(四川灾区卷)文科地理
第Ⅰ卷
图1中的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低压的槽线,完成l~2题。
1.如果槽线东北端的气压低于西南端,则槽线西北和东南的风向分别为
A.西北、东南 B.西北 、西南
C.东北、东南 D.东北、西南
2.如果槽线东北端的气压高于西南端 ,该类槽线夏天出现在我国华北地区时,最可能出现
A暴雨和冰雹天气 B.扬沙或者沙尘暴天气
C.连绵的阴雨天气 D.干热风(焚风)天气
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总趋势是,白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CO2制造O2 ,夜间则消耗一定数量的O2 。由此导致静风林区CO2浓度的日变化。图2示意60°N,80°E附近某静风林区CO2浓度日变化。完成3~5题 。
图2
3.日出时,CO2浓度变化趋势为
A.继续上升 B.开始下降 C.继续下降 D.开始上升
4.若图中数据采集于秋季 ,则图中m 、n两点的时间可能是
A.0时、6时 B.6时、12时
C.12时 、18时 D.18时、24时
5.该地所在地区及其森林类型为
A北美、常绿阔叶林 B.朝鲜半岛 、落叶阔叶林
C.东欧、针阔叶混交林 D.西伯利亚、针叶林
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图3)。读图3,完成6~8题。
图3
6.从图中可以看出 ,野骆驼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与遗骸分布区 、文献分布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
A.气候更干旱 B.地形更崎岖
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
8.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因素包括
①草原开垦②过度放牧③大量捕杀④种群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图4是某地区的卫星云图 。完成9~11题。
图4
9.该地区位于
A.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B.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C.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D.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10.图示天气系统在该地区的多发月份是
A.1~3月份 B.5~7月份
C.6~8月份 D.7~10月份
11.此时甲点地面正处于
A.晴好天气 B.干冷天气
C.强降雨天气 D.霜冻天气
第Ⅱ卷
本卷共4大题,共160分。
36.(36分)阅读资料和图5、图6,完成下列要求 。
自1971年9月天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彩电起,经过30多年的发展 ,中国彩电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消费类电子工业中较为悠久的传统产业,1988年全国有120家彩电生产企业,产量约为1037万台;1996年有90家彩电生产企业 ,产量约为2711万台;2004年彩电生产企业减少到40余家;2005年彩电产量约为8283万台。
图51988~2005年中国彩电产量前6位省份所占的比重
图61997~2005年中国彩电制造业空间变化
(l)简要说明1988~1996年 、1997~2005年我国彩电制造业的发展与空间变化 。(20分)
(2)指出我国彩电制造业集聚产生的效益。(10分)
(3)推测未来10年我国彩电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6分)
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 ,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 。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 。春秋以前 ,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 ,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 。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 ,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 ,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 ,水土流失相对减缓 。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 ,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 。黄河决口 ,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 ,夺淮入海,多次决口 、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 ,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 ,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 。明清时期 ,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3)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 ,试说明原因。
(8分)
(4)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 。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l2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
Ⅰ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 ,共140分。
1.B2.C3.B4.B5.D6.A7.A8.A9.C10.A
11.C
Ⅱ卷共4大题,共160分 。
36.(36分)
(l)1988~1996年彩电产量大幅度增长(由1988年的1037万台增加到1996年的2711万台);生产企业减少;(六省区)集中度提高(由1988年的50%提高到1996年的80%):广东、四川 、江苏增势明显。
1997~2005年彩电产量进一步大幅度增长(2005年达8283万台);省区集中度变动不大;省区间转移明显(广东高速集聚,山东、辽宁不断增加 ,四川下降幅度较大)。
(2)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
(3)未来我国彩电制造业空间布局将更加集聚于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 、山东半岛以及辽宁等)。
39.(60分)
(3)汛期,黄河补给以降雨为主,(此时)降雨的强度大(降雨集中) ,冲刷(水土流失)强烈,泥沙含量大。
平时(伏汛以外),降雨较少 ,地下水补给河流比重加大,泥沙量较少 。
(4)凌汛(冰凌洪灾)。
季节:冬初(入冬)与初春(开春);
原因:河流自南向北流,就是较温暖地区向较冷地区流,冬初下游已冻结 ,上游未冻:初春上游己解冻但下游尚冻结。(此两种情况下)上游的河水(与冰块)望塞河道可导致溃堤(形成危害)。
发不上来,你可以留下邮箱我再发给你
①、图中日落位置中,A点表示 冬至(节气)时的日落位置 ,B点表示 春分或秋分(节气)时的日落位置 。解析:我国东部位于北半球,冬至昼最短夜最长,日落时间最早;夏至昼最长夜最短 ,日落时间最晚;春秋分昼夜平分。结合图可得出以上答案。②、在图中方框内标出南北方向 。(左为南,右为北)解析:ABC处日落处,为西方 ,所以对面为东方。根据“左西右东,上北下南 ”得出答案。网上给的答案“左南右东”很明显是错误答案,南和东是对立的吗?很明显不是 。③ 、该地的经度为 132°E ,一年中昼最长达 15 时 36 分,由此推断该地可能位于( D ) A.江汉平原 B.成都平原 C.华北平原 D.三江平原解析:春秋分地方时日落为18:00,而B点春秋分时北京时间为17:12,时差48分钟 ,一个经度的时差为四分钟,所以48分钟经度差12度。因为日落比北京早,所以在北京以东。所以当地经度为120+12=132度 。即132°E。 一年中最大昼长在夏至日 ,日落为北京时间19:00,当地时间19+48=19:48,所以昼长为(19:48-12:00)*2=15时36分。 根据经度 ,只有D符合,在东北 。
地理高考试题的精彩内容就分享到这里,衷心希望这些信息能为您带来实质帮助。期待您继续支持我们 ,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本文来自作者[振直尤]投稿,不代表乐悠悠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edecn.cn/news/1545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悠悠的签约作者“振直尤”
本文概览:地理高考试题 地理高考试题相关话题近期引发广泛关注,我们特别整理了多维度信息,希望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2008年高考(四川灾区卷)文科地理第Ⅰ卷图1中的虚线为北半球中纬...
文章不错《地理高考试题》内容很有帮助